發表時間: 2007-05-29 22:33:01作者:阿哲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為官清廉,一生銳意改革積弱成習的朝政,雖然因為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從而功敗垂成,但他憂國憂民、不計個人譭譽的精神,仍為後世所推崇。
北宋的大文學家
王安石很珍惜時間,年輕時曾在韓琦手下當幕僚,因經常熬夜讀書,從不參加當時官場上極為重視的宴會,一度使韓琦懷疑他是否沈迷於酒色,才不參與關係自己未來前途的應酬。
王安石不但是一位儒者,對於佛、道兩家也有相當的造詣,他對諸子百家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所謂「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此外,他知道作者的原意,很容易被後人所曲解,因此在讀諸子百家的著作時,從不拘泥於註釋,盡量自己去理解原文。蘇東坡評王安石讀書為「網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陳蹟,作新斯人。」由此可知,他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只是單純的接受書上的知識而已。
他寫作的態度非常嚴謹,膾炙人口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據說改了十幾次才定下來。他詩文方面的成就,對北宋文學影響很大,故被後人推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平生行止,清白無污
王安石雖貴為宰相,卻生活簡約,且「不溺於財利酒色,視富貴如浮雲」。他為官清廉的事跡很多,甚至連攻擊他的政敵,也不得不承認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無一污點」。
有一回,有人送王安石兩件古物:古鏡和寶硯。他看了以後,問道:「這鏡子和硯臺有何用處?」對方回答說:「這鏡面光滑透明,不但近照人影一致,且可遠照兩百裡的景物;還有這硯臺石質又細又密,只要呵一口氣,就能得水磨墨。」他聽了以後哈哈大笑說:「兩件都算是稀奇寶物,但對我而言卻沒有什麼用處。吾面不及碟子大,哪要什麼能照兩百裡的古鏡?再說我有個習慣:寫字前必先取水磨墨。你這硯臺就算能呵得一擔水來又如何?」說完後就把古鏡和硯臺還給對方了。
他擔任宰相期間,得了氣喘病,大夫開的藥方中,有一味是紫團山人參,但是這種藥走遍京城也買不到。有位官員聽說此事,就送了一些過去,可是他堅決不受,有人勸他說:「你的病要此藥才能治好,何必拘泥於這些小節呢?」他回答說:「我這一輩子沒吃過紫團山人參,不也活到今天?現在就算不吃它,還能立即死去嗎?」
王安石面色黧黑,門人憂之,去問大夫時,大夫說:「此垢污,非疾也。用藻豆洗面可除。」有一個人知道後,就要送他一些藻豆,他笑道:「天生黑於予,藻豆其如予何?」;有人對他說:「公面有墨,我送點園荽給你,洗之當去。」他也笑道:「天生黑於予,園荽其如予何?」
他清廉到幾乎嚴苛的程度,在當時追求名利的官場中,格外顯得難能可貴。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自幼隨做地方官的父親遷徙各地,奔走南北的生活經歷中,他看到了地主、官僚對百姓的欺壓;也目睹地方勢力所造成的民勞財匱的狀況。後來,自己到各地任地方官期間,對當時北宋積弊成習的社會現象,更有深刻的體會。
在朝廷為官時,他也發現北宗王朝在一派繁花似錦的背後,其實已經是積重難返了。造成此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太祖時期設計的官、職、差遣分離制度,與科舉、恩蔭、薦舉等選官制度結合起來,演變出大批的冗官、冗員。據說當時有官職沒有差事的人,竟然佔官員總數的一半以上;此外,宋朝財政管理也十分的鬆散,導致年年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各種不合理的弊端,讓他體悟到朝政再不改革,是相當危險的。
他曾向宋仁宗上萬言書,但未被採納。宋神宗即位後,他兩度出任宰相,於是開始積極推行新法,新法內容包括: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保甲法、將兵法及科舉制的改革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
新舊黨爭
因新法牴觸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故從頭到尾都遭受很大的阻力,加上未充分地溝通,使司馬光、歐陽修等大臣認為其違反祖宗之法。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他只好啟用呂惠卿、蔡京等小人,逐漸使原本利民之法,反而成了擾民之政,以致最後連太后都出面干預了。王安石見新法淪落至此,知道改革的路已走到盡頭了。失望之餘,從此退出朝政,不再過問國事,開始接觸佛學,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王安石罷相後,由舊黨掌權,開始逐步地廢除新法;哲宗稍長,為制衡太后的專橫,又重新啟用新黨人士,但新黨中儘是些小人,只想報仇,對於什麼新法、舊法,根本不感興趣,從而開始清算舊黨大臣,使原本的新舊黨爭,最後完全變成意氣之爭了。
是人為?還是天意?
後人往往將改革失敗,歸咎於王安石的剛愎自用,可是後來宋朝不但遭到金國攻陷北方,且最後一任皇帝更是被逼得跳海自盡。北宗王朝的結局,充分說明宋神宗時期,確實已到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那麼變法之所以會失敗,是新法不好造成的嗎?其實王安石的新法,對於宋朝的弊端可以說都是切中時弊的良法。曾經反對新法的蘇軾,在外任官期間,親眼看到新法的便民之處,從而認識到反對派的偏執與保守,他給友人的信中說:「吾儕新法之初,輒守偏見,至有異同之論……回向之所執,益覺疏矣。」由這一段話中,可以得知新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既然新法是良法,又非改革不可,那為什麼變法還會失敗呢?除了人為的因素之外,或許可以說是天意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