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國曆法是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所頒布。在《史記.五帝本紀》上記載黃帝時敬天信神,觀察天文,推測陰陽變化,建立五行序列,預知節氣時辰,制定曆法。當時推算的曆法充分傳達了陰陽平衡的觀念,故中國的傳統曆法不是單純的陽曆或陰曆,而是陰陽合歷。
曆法主要分為三類:陰曆、陽曆、陰陽合歷。陰曆即太陰曆,是把月球繞行地球一週定為一個月,累積十二個月定為一年,但無法正確表現出天地四時季節的變化。陰曆一年約354天左右,較回歸年(即太陽年,指地球由春分點出發回至原點所需時間,一回歸年等於365.242199天)約短11天左右,現今阿拉伯國家使用的回歷即屬這種純陰曆。
陽曆即太陽曆,是以地球繞行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為計算基礎。此曆法普遍為目前世界各國所接受,又稱為西曆、新歷、公曆。一個陽曆年為365天,季節固定,並規律的分為12個月,每個月有31日或30日(近代西曆每年二月還有29或28日為一個月)。不過仍比回歸年少0.242199天,曆法上為補足此差數,就規定每四年中得有一年須再加一天,為366天,稱為閏年,也就是閏一天。
陰陽合歷則是陽曆與陰曆兼顧的曆法,融合了地球、月亮、太陽運轉的週期。月份依月球運行週期為準,年的長度則依回歸年為準,閏月則是為了讓月份和四季寒暑相配合而設計的。陰陽合歷一直沿用至今,也是中國傳統的固有曆法。
古代改朝換代新立帝王時便會更改年號,並頒發新曆法,在新曆法中也會加入君王的年號。而傳統的皇朝曆書都是由皇帝所頒布,並與皇帝年號相結合,最後由官方印發。因此把傳統曆法稱為"皇歷",而最早的曆法來源於黃帝,故又稱為"黃曆"。
無論是政治、農業、醫學、航空、海運、天文觀測等,均與曆法有密切的關係。從早期觀測太陽週期、月亮盈虧,到推算二十八星宿,定二十四節氣等,讓農民能依時從事耕種、播谷、冬藏等農事。黃曆的作用不只限於農業,現今的黃曆內容包羅萬象,有春牛圖、農業種植、十二生肖運勢、漁澇、漲退潮、日月蝕、二十八星宿、算人命斤兩重、每日吉凶宜忌...等等,生活常識、祭祀安葬、婚嫁喜慶、節日慶典全都包含了。黃曆以干支紀年,直接展現了古人敬天地、信神佛的內涵。黃曆的巧妙準確,充分顯現了人類的智慧,不僅印證中國曆法在天文上的貢獻,還深刻的喚醒中國人時時牢記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