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01-27 15:43:00作者:
臺灣金門外島七星鱸魚為宴客或圍爐"年年有餘"的佳餚,不但是膾炙人口,更有一段讓人津津樂道的元代孝子顏應佑傳奇故事。
根據金門文史工作者顏生龍研究,金門受儒學大師朱熹的教化,文風鼎盛,但是在蒙古入主中原90年,士子並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做官,舊志記載人物僅有孝子顏應佑。
顏應佑,字孝先,金門賢厝人,生於元代末年,當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福建有肥和尚結白蓮社到處掠奪,金門島上也有陳坑土豪收取保護費,而且倭寇、廣東烏尾船經常騷擾,先民紛紛逃到內地避難。
在兵荒馬亂中,顏應佑與其母許氏失散,但矢志尋母,到處訪求,歷經26年之久,總算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在雲南的蜻鈴嶺找到母親,迎回金門奉養,當時士大夫紛紛以歌詩頌揚其萬里尋母的孝心,顏應佑到了明太祖洪武年間獲得欽旌"孝子"。
美味的七星鱸魚為何與顏孝子有關呢?金門民間相傳顏應佑後來到江南做官,在秋風吹起、鱸魚肥美的時候,思念無法親奉給家鄉母親品嚐,感到懊惱而產生的感人故事。
傳說顏應佑買了幾尾鮮活鱸魚,就在魚背上題字,放到江中,鱸魚游到金門海面上,漁夫網獲看到魚背上"顏母"兩字依稀可認,立即拿去獻給顏母,顏母嘗鮮以後,魚骨丟棄在村旁圳仔溝,但一夜之間,鱸魚復活游入海中,從此,金門海域就有七星鱸魚,而民間認為為魚背上的黑點就是顏應佑的墨跡。
顏生龍指出,史書並未記載顏應佑曾經當官,因此,鱸魚孝子恐怕是訛傳,可能是民間為解釋自然事物而相傳的溫馨故事,不過,顏應佑萬里尋母的事跡,的的確確為金門人立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