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教育部表示,中國40%的上星電視頻道存在臺標書寫方式不合法的現象,教育部特別點出中國中央電視臺,指其臺標"CCTV"的寫法不規範--既非首寫漢寫的組合也非首寫拼音的組合,而是外語的首寫組合,並暗示其及早更改。不折騰元年剛開局,教育部就試圖以蛇吞象,折騰黨的重要喉舌,這背後的原因耐人尋味。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對CCTV發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陸當局策動下的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反映。教育部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十四條"廣播、電影、電視用語用字應當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基本的用語用字",事實上,該條款中的"用語用字"憑直感是指內容中的"用語用字",而不一定包括"臺標"。教育部在臺標上糾纏,無非是因為央視的臺標採用了英文首字母縮寫,而不是漢字或者漢語拼音。如果嚴格依照 "語言文字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當指現行的語言文字,那麼北京奧運會徽標中那個不古不今的"京"字,早就該撤換掉。教育部不敢拿"發揚民族文化"的奧運會徽開刀,而拿有"崇洋"之嫌的央視開刀,憑的就是民族主義情緒帶來的衝天牛氣。可以預言,如果讓中國民眾作民意判決,就憑"崇洋"這一條,央視必死無疑。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由於英語文字易寫易記,其中不少的簡單文字已經成為跨國界的共同詞彙,如DNA,TAXI,TV,CEO等等,以"不規範"為名試圖改弦更張,只會造成更多的麻煩。教育部語用司不顧語言事實,濫用權力意志,完全是狗拿耗子行為。
教育部和央視在中國的政治格局中本不是同一個重量級的兩個單位,但是前者這次主動出拳PK後者,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作為權力機關的存在。教育部下屬的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機構,雖然挂有國家的名頭,但在權力分肥中,一向只能是叨陪末坐的角色。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為"語言口"的"清貧"權貴看到了商機,倘若這個利益集團看準時機,拿到像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那樣的可以橫征濫罰的腰牌,他們不愁繼續保有"十萬雪花銀"的快樂生活。
中國語言管理機構,上有教育部的兩個司和隸屬教育部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下有各省、市、縣相應的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以重慶市梁平縣為例,該縣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07年的人事組織是:主任1名,副主任3名,委員12名,辦公室工作人員6人,共計22 人。按照這個比率推算,全國兩千八百多個縣級行政機關,加上省、市、國家的各級此類機關,吃語言工作飯的有近百萬人。這個巨大的利益集團如果不適時地"折騰"一下,就很難保持"權""錢"間的收支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