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春秋

發表:2009-07-05 22:5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梜」,是木字旁,不是「挾」。《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的註釋:「梜,猶箸也」。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謂「紂始為像箸,箕子嘆曰:‘彼為像箸,必為玉桮’」,本是預言紂王生活奢侈,但也說明「箸」的稱呼始自商代。

「箸」變成為今天的「筷」,有個說法是可能與江南沿海的船民有關,因為「箸」與「住」同音,對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稱「箸」為「快兒」。又因為大多數「快兒」是用竹子所做,於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頭,成為「筷子」。

雖然明代已經有人稱「箸」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僅收錄「箸」而不收錄「筷」,但朝廷也難抵擋民間怕犯忌的潮流。「筷子」稱為「箸」在《水滸傳》第三回寫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兒宴請魯智深一段,謂「春台上放下三個盞子,三雙箸」;另外,《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史太君兩宴大觀園,曹雪芹雖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還是「筷子」。

《禮記》有所謂「飯黍毋從箸」,先秦時人們吃飯用手抓食,箸只用於夾菜。從飲食進化推想,原始社會以手抓食可謂自然不過,其後的食器發展為「匕」,曲柄淺鬥,很像今天的羹匙。《說文·匕部》謂「匕,亦所以用匕取飯」。今天的「匙」相信是由 「匕」發展而來,但總不及用箸夾菜更為方便。

傳說發明箸的是大禹,但查無實證。箸的誕生相信是先民的集體智慧,但可能起源於大禹時代,所以歸功大禹。到商代時,食器除了箸之外,還有匙、鼎、簋等等。

 1973年在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有「彩繪雲龍紋漆案」出土,有趣的是,這漆案上面還擺放了五個寫有「君奉食」的小盤、兩個酒卮、一個耳杯,杯上還放有一雙竹筷,足證漢代時已使用竹筷。

古代用筷子的情況也可參考畫像磚。漢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畫像磚,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因而留給後人豐富的形象資料。其中在四川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宴飲圖》,圖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並列,碟碗橫陳,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著筷子的。

不少專家認為,長期使用筷子能令人心靈手巧,聰明伶俐,頭腦敏捷。有學者指出,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有助於刺激神經系統的活動。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接受記者訪問時曾經說過:「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曾經用符號學觀點,寫成一部比較文化著作《符號禪意東樣風》(L'empire des signes),探討東方人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談到筷子時,巴特認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樣用於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和諧傳送的物質」。

来源:北京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新一期特刊已經發表
請榮譽會員登陸下載
更多會員專刊

更多專題
今日重點文章
更多重點文章
捐助
72小時熱門排行
更多熱門排行
熱門標籤
更多專欄作家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