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與人體機能(圖)

發表:2012-04-04 21: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生理學告訴我們,人體內的各種機能通常是由兩種互相對立統一的機制所構成,如肌肉的收縮與伸張、心跳的加快與減慢、血液的凝固與抗凝固、血糖的升高與降低等等,以維持人體的動態平

「陰陽五行學說」與人體機能

生理學告訴我們,人體內的各種機能通常是由兩種互相對立統一的機制所構成,如肌肉的收縮與伸張、心跳的加快與減慢、血液的凝固與抗凝固、血糖的升高與降低等等,以維持人體的動態平衡。較高等的生物,體內組織的各大系統幾乎都是分工合作的,中醫從整體聯繫角度來認識人體及疾病現象,所以把人體看成是一個精密的自動調節和控制系統,並以「陰陽五行學說」作為解說工具,將複雜的機體,以心、肝、脾、肺、腎五大系統為中心。五個系統都有自我、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等幾個方面的關係。這種整體觀,體現了「陰平陽秘」和「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等理論。使人體內部與外在環境保持動態平衡的穩定關係,每一個系統都是控制系統,也是被控制系統,並把人體的自動調節機制及人體對外在環境因素的防禦能力,看成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及疾病產生與治癒的原因與依據。

1.「陰陽學說"的有關知識

一般來說,表面的、向上的、向外的、功能性的、無形的、雄性的、伸張性的、熱、明亮等等屬於「陽」,內部的、向下的、向內的、物質性的、有形的、雌性的、收縮性的、冷、晦暗等等屬於「陰」。中醫用「陰陽學說」說明宇宙間一切事物互相對立,彼此消長而不能分離一體兩面的特性,和人體內部的對立統一。

在生理方面:體表為陽,內臟為陰,內臟又以陰代表實體的五臟,以陽代表消化傳導功能的六腑。在體表,背部為陽,腹部為陰,說明瞭人體中,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在病理方面強調:人必須保持陰陽平衡,才不致生病,如陽偏盛,陰必衰而受病,陰偏盛,陽必衰而受病。又從臨床體驗中得知,陽病陰治,陰病陽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可收到很大療效的治療法則。同時,也用陰陽來標定疾病的部位,認為陰陽是內外表裡的聯繫關係,一陰一陽互為對偶,在現代社會中,好比夫妻關係。有行於體表的陽經,必有一行於裡的陰經,互為表裡,在生理功能上緊密聯繫,在病理上也能相互影響。

足健法運用陰陽學說的說法,操作時,運用上病下治,左病右治,陽病陰治,陰病陽治的治療法則。強調人體必須順應大自然的四時變換、寒暑更替,保持內外環境的陰陽平衡,人體才能維持健康。

2.「五行學說」的有關知識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臟腑、器官分別配屬五行,又將自然界的五方、五時、五氣、五味、五色等,與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聯繫起來,運用五行生剋乘侮的理論,來說明五臟互相滋生、互相制約的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繫,和五臟病變時的互相影響傳變方式。五臟各自又聯繫著自己所屬的五體、五官、五志(情志),把機體各部分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體系。這種幾千年前的觀念,出於整體概念,說明系統本身只是更大系統的從屬關係。各個獨立的小系統,屬於一個整體,彼此互相控制,互相協調,而達成動態平衡。

陰陽五行是古人從宇宙大自然中的觀察所歸納出來,用以解釋各種自然現象的哲理和方法。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將它們溶入了醫學理論,成為中醫學的重要內容,為後世中醫學者研究的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透過經絡系統連結四肢百骸、五官七竅,把人體組成一個有機整體。五臟代表著人體的「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統,所有器官組織都隸屬在各個系統之中,通過經絡來輸布精、氣、血、津液以發揮整體機能活動。人的正常生理活動一方面要靠臟腑、器官組織發揮自己的功能,同時也需要臟腑之間的相輔相成、協同合作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也就是運用了陰陽表裡關係和五行的生、克、乘、侮關係,而有「陰平陽秘」和「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的理論,說明瞭人體陰陽的制約消長和轉化,以維持人體的動態平衡,達到生生不息,這和現代醫學的系統分類有很大的差異。

腳底按摩利用這樣的思考模式,面對疾病時,從瞭解五行生剋乘侮的規律,作為預防、診斷、治療的臨床根據。不過還需要特別說明:工作者的服務對象是「人」,而不是「病症」。在生病的情況下,由於病邪的兇惡程度不同,加上病人體質強弱的差異,所以,生病時不一定會完全依照五行生剋乘侮的影響傳變規律依序相傳。操作時,必須掌握當時的實際情況,參考內外環境,期使機體恢復動態平衡和自動調節機制,及人體對外在環境因素的防禦能力,才能有效地扶正祛邪,驅使各種生理機能向正常和相對平衡的方向轉化。

3.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行學說說明人體內部各器官之間,互相滋生、互相制約、生化的關係,以及和外界環境的聯繫。「五」是五種材料,「行」是指運動變化。古人經過長期的觀察、體驗,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植物、熱力、土壤、礦物、液體等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五行學家就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用以推演歸納各種事物的屬性,採取模擬方式,把一種事物依其原本較偏多於哪一行,就歸入那一行,把五行的抽象觀念歸納為理論,把事物的性質相類似者,歸屬於同一個系統。因此,一種事物也就會有與他「行」類似的屬性,而不是侷限於單純的一「行」或者是某一事物的本性,具有較廣泛的含意。

4.五行的歸類

拿五臟來配屬五行:肝主升發,喜條達而歸屬於木,心主血,溫熱色紅而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肅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

以五色來配屬五行:木色青所以應肝,火色紅,溫熱所以應心,脾色黃所以應土,肺色白所以應金(金屬),水色黑所以應腎。

5.陰陽五行學理在操作時應如何運用?

瞭解了五行的特性和屬性之後,先賢們從觀察、實踐中,發展出一套五行的基本規律: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關係:

五行的生剋乘侮:

五行圖的內圈是五臟:肝、心、脾、肺、腎屬陰,外圈合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屬陽,陰陽之間的關係就好比夫妻。

(1)五行相生:相生是指互相滋生,有促進助長的作用,彼此之間存在著母子關係。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成為一個連環。肝為心之母,心為土之母,土為金之母,金為水之母,水為木之母,也就是上一行為下一行之母,反過來說下一行為上行之子,每一行都可為人母也是為人子,相互滋生合作。如肝木為腎水之子,為心火之母。實線依箭頭順時針方向表示相生。

(2)五行相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是指一行對另一行的抑制和制約作用,含有扶持、約束、協調以達平衡的功效,彼此之間存在著朋友關係,過多的約制或過於疏遠,都會造成不平衡。跳一「行」表示相剋。

(3)五行相乘:相乘是強凌弱的意思,是異常的相抗關係,好比遇上了壞朋友而被拖累。若五行中某一行太過或不及,就會有生剋異常的現象發生。如木太過,就會對土克制過度,這叫木乘土。若木不及,則受金克制過度,就是因木虛而金乘之,金本身功能正常,因木虛被克後力量更弱。

(4)五行相侮:是指五行的某一行太過或不及而引起的反克現象。如木太過,則金不但沒能克木,反被木克這叫木盛侮金,或木太虛弱,則金會乘木,木不但不能克土,還被土反克叫木虛土侮。

從五行的生剋圖可看出它們是一個連環,生化不息,以保持事物的動態平衡。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就是「自我」,它們的彼此關係,除了「我」之外,有生我的母,我生的子。如我為火,則木生火,木為我之母,火生土,土為我之子,木、火、土之間都有母子關係。我所不勝為水,則克我者為水(水克火),我所勝為金(火克金)則我克金。

那麼生我、我生、克我、我克都表示人體內部各組織器官各生理功能在平衡情況下的正常關係,相乘、相侮則是不正常的相剋現象,有相乘的病理現象也必有相侮現象發生,如金盛必乘木,也會反克即金比火盛反侮火。由此可知,疾病的醫治,不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還得顧及與其他器官之間的相互影響。

五行病機的傳變:

五臟在生理功能上互相滋生,互相聯繫,在病理上也可互相影響。如肝臟有病可傳至他髒,他髒有病也可傳至肝臟,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就叫做傳變。

相生關係的傳變,也就是母子之間病理上的相互影響,包括母病傳子和子病累及母兩種,都是某一行的太過或不及使五行不能保持正常的和諧所引起的病變。

(1)母病傳子:例如水與木是母子關係,肝屬木,腎屬水,若因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因而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那麼原本的腎臟有病,因母病而使子髒的木也發生病態,這叫做母病傳子,這是順傳。病邪較輕,在五邪中稱為虛邪。

(2)子病累及母,又稱為「子盜母氣」,是指子髒的病累及母髒。例如肝屬木、心屬火、木生火,肝為母髒,心為子髒,若因心血不足而累及肝臟,引動肝火,這是子病累及母。這種疾病的傳變是逆時針,屬逆傳,五邪中稱為實邪,在病情上屬次重。

相剋關係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都是相剋異常而致病。某一行太過或不及都能影響他行的病變。以木來說,若木氣太盛,則木不但能乘土且會侮金。這時土行所受的邪是從所不勝的木而來,這種邪氣(病氣)最重,稱為賊邪。金本克木,但因木盛,不被金克反侮肺金。若木氣不足,則會金乘木,土反侮木。由於從所勝來的病邪(反克)病氣最輕,不能深入,所以叫做微邪。由此可見,一行有病通常都會引發其他各行的異常,而足部病理按摩所發現的陽性反應物或感覺、溫度、顏色等異常,只是疾病表現的結果,要治病必須尋因治本找出病因,做整體性的考慮,才能事半功倍早日康復。若只是從反應區的第一項按摩到最後一項,不能算是整體治療,雖然有療效,只是消除了表徵,好比滅火不能直撲火源,費時傷神耗元氣。通盤性的思考,找出病因、病位,定出治病的先後(先治標或先治本),做整體性的治療,不能便宜行事只做機械式的按摩,才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五行學說認為五臟病變時互相傳變,都可以因彼此間的生剋乘侮來說明,但因受邪(病因)的性質不同,個人體質的差異,醫療照顧的不一樣,及個人飲食生活習慣等不同,加上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生病時,五臟的傳變也不一定照著五行生剋乘侮的規律依次相傳。因此,我們必須把握當時的狀況,從腳部所找到的病理反應現象,利用望、聞、問、切的工夫,查明病因、病位、病史,把握病症,才能有效地防病治病。如肝有病,可向其所生之髒傳變,這種病容易治,若是肝氣太盛,木必乘土病情較重,這個時候應先健脾和(音「合」)胃,以防其傳變,則木不能乘土,土行正常就不會再向下傳,此外,肝氣盛是屬木實,實證我們要瀉其子行,也就是瀉心火,在心臟反應區使用強刺激的重手法,肝、膽反應區用輕手法,或髒實瀉腑的陰病陽治手法,以疏瀉肝氣。又如肺氣虛則可用補脾土(用輕手法)以生肺金的方法,這是中醫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病法則。

總而言之,陰陽學說用「一分為二」的觀念,來說明臟腑的屬性和陰陽失衡的病理關係,五行學說把人體的生理功能分成五大系統,以生剋乘侮來探討臟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中醫學認為,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它是一個不斷運動、不斷平衡的有機整體,強調人體組織結構本身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以及與自然界的密切關係。人體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協調、相互為用,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響著。若有一臟腑病變,會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所以,我們在診斷上不能只考慮發生病變的那一個臟腑,還需考慮到各臟腑之間的關係。

人在自然環境中必須順應自然,只能適度地改造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先賢們的思想哲理和幾千年來歷代醫家在與疾病爭戰中,經過長期觀察和各種臨床經驗所累積的智慧,值得從事保健工作的學習者瞭解並加以應用。

數千年來,擔負億萬中華民族人們的保健工作,臨床效果應證了中醫理論的正確性,使中醫學歷經數千年而不衰,這是古老的中國醫學仍能傳承民間的主因。雖然和現代的醫學理論或有不同之處,然而我們不能為了求新、求變,而完全丟棄先賢們所累積的文化瑰寶。當然,這套理論歷經了幾千年,時空背景整個大環境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不妨運用老祖宗所遺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思考法則,配合現代科技醫術,互相驗證,取長補短,共同為全人類的健康而努力。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