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昨日發布的《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12年第四季度)》,稱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依然較強,但「國內經濟企穩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央行稱,將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保持合理的市場流動性,引導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央行也在報告中多處提到,2012年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從有節制寬鬆向無限量寬鬆轉變,對全球經濟的外溢效應已經開始顯現,「潛在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也需關注。」
如果說2012年第四季度我們還在為經濟增長而擔憂的話,那麼現在已經逐步讓位給了對2013年通脹的擔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CPI同比上漲2.6%,比2011年的5.4%大幅度下降。但經過2012年的下行之後,CPI在2013年將出現反轉,進入一個上行的週期。筆者認為,受國內外雙重因素疊加的影響,2013年CPI漲幅超過2012年將是鐵板釘釘之事。在極端的情況下,月度的CPI漲幅甚至還可能摸高至5%。
在此情況下,央行被逼向了「左右為難」的境地:一方面,要維持並穩固來之不易的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另一方面,又要極具前瞻性地防範潛在的通脹「苗頭」。更值得警惕的是,影子銀行體系的膨脹已悄然改變了我國融資體系結構,這無疑又將給央行的調控提出了新的挑戰。相比於易於掌控的銀行信貸,迅速崛起的影子銀行體系,或將成為2013年通脹隱憂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通脹的撒旦之門正在開啟
有專家預計,2012年,CPI呈前高後低走勢。對2013年來說,由於基數的原因,走勢將呈前高後低。若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將強化這一趨勢。例如,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將延續,而這傳導至物價就會有一定的時滯。筆者的觀點是,中國物價上漲週期一般為25至26個月,下行週期為15至17個月。如果說,2013年是物價上行週期的開端,相對可控,壓力比較大的可能在後半程。值得注意的是,CPI在夏秋之交將面臨上行風險。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國新一輪通脹又將抬頭呢?其一,國內經濟企穩回升,各類投資項目又將蠢蠢欲動,這對物價的上拉作用正在增強;其二,豬肉價格已經走出低谷,CPI的「豬週期」正在顯現;其三,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持續無限量的寬鬆貨幣政策,導致未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農產品和鐵礦石)上漲的風險依然存在,國內輸入型壓力可能重新抬頭;其四,國內勞動力成本上漲、資源品價格改革帶來的資源品上升及城鎮化導致的土地成本上漲等結構性通脹因素將中長期存在。其五,貨幣超發現象嚴重,M2與GDP之比已接近1.9倍。如此高比例,這在世界上也屬罕見。
影子銀行給央行的控通脹帶來挑戰?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8.2萬億元。但社會融資規模卻高達15.76萬億元,人民幣貸款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52.1%,而高達7.56萬億的社會融資規模是通過非銀行信貸的形式投放出去的。這種變化意味著,銀行貸款在社會融資體系中的作用已大幅降低。此消彼長,銀行信貸留出的那部分空間,被影子銀行迅速佔據。但對於央行調控而言,銀行信貸規模相對好控制,影子銀行的規模則相對缺乏調控手段。
目前所謂的影子銀行體系膨脹,其實是非銀行的多種融資方式發展比較快,倒並非是一個壞事。這將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發放債券、股市IPO、信託、小貸公司等方式融資,而不是過度依賴銀行業來解決融資問題,這些年央行之所以鼓勵直接融資原因有二:其一,影子銀行的擴張可以導致M2等貨幣信貸指標意義減弱,要知道信貸擴張會增加M2的規模,而影子銀行體系膨脹不會增加M2的總量。其二,金融行業分工已明確,大型國有銀行的信貸主要支持大型企業、地方融資平臺的資金需求,而影子銀行體系將解決社會各方面的多層次的融資需求,這樣可以減少銀行的信貸風險係數。
筆者也很擔憂,10年前銀行貸款要佔到融資規模的90%以上,央行通過貨幣政策調控通脹的難度並不大,而隨著影子銀行的膨脹,央行的貸款佔社會融資規模的逐步下降,未來央行通過貨幣政策來調控通脹效果將大大折貶。考慮到影子銀行對央行調控的干擾這一問題的重點,採取一些市場化的調控方式規避干擾很有必要。對於影子銀行的監管,未來一行三會要加強監管協調,現在所謂的影子銀行體系都是銀行之外的多種融資方式,面對這種新型現象國內監管機構在協調水平上依然較低。應該通過監管協調之後,加強功能監管,更要著重防範影子銀行的金融風險發生。
2013年將注定是一個通脹復甦之年,央行要在既確保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又要前瞻性的遏制物價的上漲,最後還要嚴防金融風險的發生,其難度係數正在陡然增加。最關鍵的是,央行現在由於信貸規模佔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未來通過動用貨幣工具(利率、準備金率)來控制物價上漲的效果正在衰減。可以毫不誇張的講,影子銀行的膨脹是給今年我國的通脹火上燒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