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擷圖
【看中國2013年12月29日訊】葛優中學時期被分去養豬
「過了就是壞,不過就是老實,他在壞和老實之間,這就是他的淘氣」
葛優恰恰不過火
相交20年,葛優、馮小剛在今年年底貢獻了他們合作的第10部影片《私人訂製》,引發新一輪關注。
20年前,葛優走向事業高峰,相繼獲得了金雞獎和戛納影帝,20年後,他依然是觀眾最期待最喜愛的喜劇明星。是什麼在支撐著葛大爺的神話?
「我都準備回村繼續餵豬了……」
「有的時候我在家裡想,我怎麼就當了演員了?」也許與性格有關,葛優成為演員看起來似乎非常偶然。「一直到十八九歲都不知道自己將來是什麼樣的,直到我養豬那會兒,‘文革’結束了,藝術院校招生,我才忽然好像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了。我爸演戲的時候,我經常躲在一邊看,那時我覺得我可能是他一輩子的忠實觀眾吧。從性格來說,我到現在還不是那麼放得開。比如進了一個大堂的地方,搞什麼活動,我不是特別舒服。其實所有的夢想就在考藝術院校的時候,才逐漸形成,那時讓我演一個動作:從後面捂女孩的眼睛,我太緊張了,摀住她眼睛,手就下不來了,那女孩最後只好把情人見面的戲變成了抓流氓的戲。」葛優如是說。
雖然出身演員世家(父親葛存壯是老一代電影演員,母親施文心是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劇本編輯),從小在北京電影製片廠長大,左鄰右舍都是當時的知名演員,但葛優小時候似乎不喜歡表演,在幼兒園裡,即使有老師的命令,他也不會表演節目。那時的父母都沒看出葛優有什麼表演天賦,更沒有想到他會當演員。
也許是性格使然,葛優最初的從藝之路並不順利。中學畢業以後,葛優到北京郊區插隊,因為身體單薄,被分去養豬。為了回城,葛優開始投考各藝術團體,「電影學院我去了一趟,要是當時考上了就是另一回事兒了,但是這個事兒也難說。刷下去繼續考,後來又考過實驗話劇團、青年藝術學院、國防科影文工團,峨影來招人也考過,都不行。考了將近一個月,最後特別戲劇性——第二天我都準備回村繼續餵豬了,我爸的一個同事來說,全總文工團還在招生,是不是可以試試?所以第二天沒走,就留下了。就這麼一個信息讓我考上了,這事要說起來就挺神的。全總文工團起碼把我收留了,也培養了我」。這年葛優22歲。
「我不就庸俗了點嗎?」
不過,緊接著葛優就遇到了自己演藝生涯上的重大轉折,「那時候是,讓人帶著跑八一廠找戲,又拍了幾部電影,記得還拍過一個立體電影叫《情投意合》,咱們國家自己生產的攝影機;還有陳勝利導演的《山的女兒》,是河南電影製片廠拍的電影。這幾個拍完以後還是沒有動靜,趕上一個《頑主》,《頑主》是重要階段。那之後就有片子演了」。
1988年王朔小說《頑主》被改編成電影,葛優在影片扮演了三號人物楊重,一臉的老實本分和寵辱不驚,莊重著用神聖本身,痛擊了神聖著的矯揉造作。葛優首次在銀幕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表演讓所有人震驚,他在鏡頭前放鬆自如的狀態到了令搭檔頓感壓力的程度。葛優的外形與表演又都恰合了王朔筆下那種「冷面熱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他扮演的銀幕形象顯得輕鬆、到位,當年就獲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提名。
此前,在傳統的表演框架中葛優似乎束手束腳,這一次他的現場表現力第一次有了合適的釋放空間,「上世紀90年代,人們不把那些‘高大全’當回事了,都想看到活生生的人。於觀、楊重這種小人物的流行,正是對片中父親和德育教授所代表的荒唐權力進行的軟對抗。影片借於觀之口說出了這種觀點:「我怎麼就這麼不順您的心了?我沒殺人,沒上大街遊行……非得繃著塊兒,一副堅挺昂揚的樣子,這才算好孩子呢?累不累?我不就庸俗了點嗎?」
葛優曾扮演過無數讓人過目難忘的角色,從《頑主》到《大撒把》,從《編輯部的故事》到《活著》,以及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和馮小剛合作的一系列賀歲片……葛優以其獨有的、不溫不火的,甚至有些靦腆的個性扮演著一個又一個當代中國社會中喜劇式的小人物。
雖然,早在1994年,葛優就憑藉影片《活著》摘得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影帝稱號,但他始終都沒有離開過中國內地這片孕育他的土地。他清楚地明白,他的感悟來自這片土地,理解他的觀眾也在這裡。
與葛優面對面地深聊時,我才發現生活中的葛優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貧」,幾乎說每一句話之前都會左思右想,生怕考慮得不夠週全,以至於停頓的時間過長。不過這也正是葛優的為人之道,無論做事說話都很謙遜且週全,內斂卻又不失幽默。
東方的傑克-尼科爾森
1994年,在影片《活著》中,葛優那種由內而外的表演感動了全世界的觀眾。葛優憑藉著在影片中出色的演技,榮獲了第四十七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也成為了國際電影節當中第一個中國影帝。當年戛納電影節的藝術顧問皮埃爾-里斯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說:「首先這是一部宏大的作品,劇本精良,導演對電影語言的藝術化運用方式都近乎完美,至今也是叫我們難忘的中國電影之一。但是我要說,葛優先生的表演仍是其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這樣有實力的男性演員在西方電影的發展歷程上也並不多見,也只能在傑克-尼科爾森那樣的老牌明星身上找到與之匹美的力量感。
此時葛優的演技已經得到了業內外的公認,戛納影帝的頭銜像是對此前所有肯定的一種總結。回憶起1990年拍《圍城》時的感受,英達表示,「我覺得,葛優在表演上有無師自通的能耐。在《圍城》裡,我們倆演對手戲的時候,就希望能水漲船高。尤其是《圍城》裡他演的李梅亭,不是葛優常演的那種王朔筆下的小人物,而是一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學教授,而且是一個有缺點、有毛病的人物。當大家都很清楚地看到一個人的缺點的時候,你的表演就不容易表現出立體感和厚度,特別容易形成臉譜化。而葛優演的李梅亭挺絕的,《圍城》裡的演技就沒飆過他。」。
每次採訪時,如果和葛優談起表演,他總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形容對角色的理解,更沒有一種對於所扮演角色內心深刻的理解。最後,他會長吁一口氣,說:「我覺得演員不用說那麼多,就是準備好了,琢磨好了,‘預備,開始’全對,就行了,演員真是幹活兒的。」感覺如釋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