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版馬歇爾計畫述評(1)(圖)

作者:何清漣 發表:2014-11-18 12: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1月10日,參加APEC峰會的各國領導人偕夫人在北京水立方拍的全家福。(美國之音圖片)

【看中國2014年11月18日訊】2014年APEC會議,中國寄予厚望的「亞投行路線圖」仍然停留在紙面上,加上墨西哥政府決定撤銷中國企業37億美元的高鐵大單,以輸出「過剩產能」為主要目標的中國版馬歇爾計畫開局不利。面對產能過剩這一中國經濟的「核威脅」,北京還得想方設法脫困。

中國為何要實施馬歇爾計畫?

國內不少評論談到中國版馬歇爾計畫時,基本著眼於中國向海外投資。雖然會言及「輸出產能」,卻有意省略「過剩」這個關鍵修飾詞。

這裡得先介紹何謂「馬歇爾計畫」。所謂「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正式名稱是「歐洲復興計畫」(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二戰之後,歐洲各國遭受戰爭重創,經濟瀕臨崩潰。美國為了幫助歐洲盟國恢復經濟,並防止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進一步滲透和擴張,提出這一重建計畫。該計畫於1947年7月正式啟動,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約等於2006年的1300億美元),為戰後復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計畫推行時,喬治•馬歇爾擔任美國國務卿,因此命名為「馬歇爾計畫」。

中國試圖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以此為核心,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規劃,向國外大量輸出過剩產能,評論者將此稱之「中國版馬歇爾計畫」。不過,與美國馬歇爾計畫相比,無論是實施的國際環境、美國與歐洲等國的關係,還是美國對歐洲援助的性質等方面,二者均很不相同,唯一的表面相同點即輸出產能(技術、設備)。關於兩者的不相同,有心的讀者可以去看童大煥那篇《評中國高鐵版馬歇爾計畫》,該文對兩個計畫有比較分析。我在本篇文章中想分析的是:中國之所以需要馬歇爾計畫,原因是中國大多數產業都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嚴重威脅中國經濟的正常運行。

產能過剩為何被視為中國經濟的「核威脅」?

所謂產能過剩(Excess Capacity),即生產能力的總和大於消費能力的總和。與美國當年主要是製造業設備輸出不同,中國的產能過剩主要集中於基礎設施(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領域,以及房地產業的上下游產業。

中國的產能過剩幾乎與中國經濟增長相伴而生,其產生根源可以這樣概括:投資是社會主義的,需求是資本主義的。所謂「投資是社會主義的」,指投資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資金或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投資風險最後轉化為銀行壞帳,卻無需借貸者真正承擔風險,國企老總無須承擔責任,即使是民企老闆,破產後跑路的大有人在;所謂「需求是資本主義的」,即產能要有市場需求,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就會形成產能過剩。因此,中國的產能過剩有兩個特點:

第一,產能過剩是政府干預經濟的必然產物。中國經濟的增長往往與政府刺激政策相關,只要中央政府出臺刺激政策,各地必然大上各種項目,這些項目具有極強的同構性,結果必然帶來嚴重的產能過剩。儘管中央政府希望通過宏觀調控抑止一些行業的過度增長,但往往徒勞無功,舊的產能過剩還未消除,又會產生新的產能過剩。2009年,全國人大財經委在一份調研報告中披露,自2005年以來,就有19個行業呈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其時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部署抑制產能過剩。但由於地方追求GDP政績的驅動,產能過剩無法抑制。到了2013年,無論是屬於高耗能的電解鋁、鋼鐵製造,還是被視為新興產業的光伏太陽能和風電,以及造船和鋼鐵業中高端產品的硅鋼,均被業界公認為「產能過剩」。

第二、中央政府的調控政策,往往製造更多的產能過剩。以中國鋼鐵行業為例,近十幾年來雖經幾度「輪迴」,但一些地方總能找到辦法逃過抑制。例如前幾年,政府政策規定,對鋼鐵產能淘汰的標準是200立米以下高爐,本意是想將小鋼廠淘汰出局,但很多小鋼廠就改成300立米、500立米甚至更大的高爐。後來,淘汰標準提高到300立米,企業也水漲船高,再往大了改造。這種為適應國家標準的改建,結果造成國內鋼鐵的實際產能越來越大。目前的情況是:鋼鐵製造行業產能過剩已持續好幾年,中國企業的增產意願仍然旺盛。2013年中國鋼鐵產能過剩3億噸,約為歐盟產能的2倍。據中聯鋼網統計,2014年中國有24座新增高爐投入運行,年設計產能為3500萬噸。雖比2013年新增加的7000萬噸減少了約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況下,產能仍將持續被增強。

近兩年房地產投資減速,與房地產相關的水泥、鋼鐵、平板玻璃、鋁合金等無一不處於產能過剩狀態。不僅如此,根據發改委陸續下發的文件,焦炭、電石、甲醇等煤化產業,多晶硅、維生素C、風電設備製造等無不如此。有分析稱,中國已經找不到幾個不過剩的行業了,產能過剩成了中國經濟的「核威脅」。

為何抑制過剩產能如此困難?除了前面分析過的投資體制問題之外,地方政府的考慮主要有兩點,一是淘汰產能會引起大量失業,導致社會不穩定,這與政府維穩目標相悖。以河北省為例,按該省任務安排,唐山市5年內要削減鋼鐵產能4000萬噸,將導致十幾萬人失業。二是債務風險。當前中鋼協會員企業的負債率高達70%左右,貸款總額達到1.3萬億元。加上非會員企業,全行業債務總額可能超過2萬億元。如果讓企業退出,債務窟窿很大。

亞投行籌建為何困難重重?

從中國本身的情況考慮,向外輸出過剩產能似乎是可行之道。這是習近平履任之後開始與周邊國家談判籌建亞投行的主要動力 。

2013年,習近平在印尼訪問時,提出為促進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方「願向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倡議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按中國的設想,各國要從事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困難是主要障礙。據估算,2011-2020年間,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存在8萬億美元資金缺口,有強大的需求,只要中國願意做供應方,達成協議並不困難。此後經過數輪多邊談判,今年10月24日,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越南等21國代表在北京簽署籌建亞投行備忘錄,預計亞投行能在2015年內完成章程簽署和生效工作,在2015年底前投入運作。

中國倡建亞投行遇到的困難是多重的,一是一些亞太地區主要經濟體對此缺乏興趣。亞投行備忘錄簽署時,亞太地區的四個主要經濟體日本、韓國、印尼和澳大利亞缺席該簽署儀式,其中印尼是東盟(ASEAN)10個成員國中唯一的缺席者。二是美國日本都持反對態度。有報導稱,美國曾要求其盟友謹慎考慮加入亞投行。亞洲開發銀行總裁中尾武彥乾脆表示,不歡迎成立一家目的基本相同、由中國牽頭成立的另一家區域性銀行。沒有由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從事貸款業務,中國向外輸出過剩產能的計畫實施會很困難。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看中國網站無關。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