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春秋》2015年第9期發表作者徐慶全、杜明明題為《萬里的政治擔當》一文。文章稱,「要吃米,找萬里;要吃糧,找紫陽」,這是在80年代耳熟能詳的民謠。1977年,萬里到安徽省擔任第一書記時支持土地承包責任制,推廣包產到戶,實際上就處於「社會主義」對立面。作為一名政治家,萬里選擇了擔當。由此,萬里在安徽省所主導的包產到戶政策,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開始,「要吃米,找萬里」這句話開始流行。
在80年代,在知識份子中,萬里被認為是改革派的代表,是在政治上有擔當的人。相比萬里在農村推行改革的作為,他對政治體制改革的系統性思考,更值得關注。萬里關於「發展民主與健全法制是一項根本建設」,「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等題目,深入人心。
文章稱,不過,80年代的歷史中,有一個悖論貫穿其中。這就是:在廟堂之高履職卻聲播江湖乏遠的人,往往結局不是太妙。就萬里而言,因為講政治體制改革太多了,因為被民間視為改革派的代表,所以,始終進入不了中共權力的最高層——政治局常委。
而2009年在香港出版發行的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回憶錄《改革歷程》中,也披露了萬里「十三大」沒能入常原因的細節。文章談到,中共「十三大」召開前夕的1987年7月7日,在鄧小平家召開了五人小組會議,會上正式定下了中共新的政治局常委、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人大委員長的人選。關於政治局常委,原本醞釀的常委名單為七人——趙紫陽、萬里、李鵬、喬石、姚依林、胡啟立、田紀雲。在此次五人小組會之前一直是這個7人方案,但最終的名單卻是七人變五人,萬里、田紀雲出局。
文章披露,萬里、田紀雲出局是因為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第一副總理姚依林狙擊兩人入常。其中關於萬里,據說在七人小組醞釀名單時,姚依林說過這麼一段話:萬里這個人,如果一旦有什麼事,他是「起鬨」的人,意思是「不穩定因素」。鄧小平聽後說,萬里、田紀雲不進常委了。萬里擔任正國級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萬里去世後,7月23日,海外自由亞洲廣播電臺發表題為《萬里生前一直都在疑慮:「共產黨還有沒有希望?」》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文章稱,萬里一直是人們熟悉的中共內部開明派元老,當年提倡政治體制改革時,他的許多觀點甚至比當時的「自由化總書記」胡耀邦還要大膽。
文章披露,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萬里在同黨內青年官員隨便聊天時多次問他們:「你們覺得共產黨到底還有沒有希望?」
文章評論說,正是因為萬里擔憂共產黨的前途,所以他在自己剛退休時便一再推薦《中國「左」禍》這本書,希望共產黨能夠正視自己過去那段不光彩的歷史。
外界還關注,萬里是中共「八老」之一,是江澤民的死對頭,曾在不同場合與江交鋒。
在中共「十六大」江澤民留任軍委主席後,萬里曾氣得拍案大罵江澤民。隨後傳出萬里在高層會議中屢屢針對江澤民。
據港媒披露,萬里、喬石等人曾致信高層,要求召開特別會議解決江澤民長期以來在黨內外非正常性活動及其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