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風範 唐太宗重視禮樂(圖)

作者:張子風 發表:2016-03-05 17:5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網路圖片)

唐太宗李世民很重視標準規範,非常注重音樂的發展。他就命令太常卿祖孝孫校正宮商,起居郎呂才研習音韻,協律郎張文收考證律呂。讓他們刪去那些蕪雜散濫的,整理出標準規範的音律。於是,整理編製出來降神的樂曲,九功舞蹈,很快在國內傳播開了。

樂曲

初時,祖孝孫認為江南梁、陳等地的樂曲多摻雜著吳、楚的小調,北方周、齊一帶的樂曲多用的是胡戎的伎藝。於是他悉心探索北南樂曲的不同風格,再參考古樂曲,創作了大唐雅樂,以著十二律,各順其月,以序為宮,叫旋宮。按《禮記》上的:偉大的樂曲與天地相和。《詩經》序上說:太平時代的音樂以安定為樂曲的題旨,他的政事就通和,因此又創作編製了十二和的樂曲,共三十曲八十四調。祭奠天地以黃鐘為宮,祭奠大澤以大呂為宮,祭奠宗廟以太簇為宮。至於一年四季在五郊祭迎五帝祈求豐年時,就隨月用律為宮。

起初,隋朝的樂官只用黃鐘一宮,扣七鐘,餘下的五鐘懸在那裡不扣。到了祖孝孫創造旋宮之法後,十二鐘都扣,再沒有懸在那裡不扣的了。當時,張文收非常通曉音律,認為肖吉所制的樂譜不怎麼詳細,他研究考查了歷代的音律沿革,截取竹管製成十二律來吹,用來標誌十二旋宮。唐太宗又召張文收在太常卿祖孝孫手下工作,讓他協助祖孝孫審定雅樂。

制定雅樂

太樂古鐘十二,人稱啞鐘,沒有人能通曉演奏它的辦法。張文收用吹律調它,發出的聲音才暢徹悅耳,通曉音樂的行家們都佩服他的技藝高超。張文收被太宗授與協律郎的官職。待到太常卿祖孝孫過世後,張文收開始又採集祭祀天、地、宗廟的樂曲,進行仔細地刪改、整理、編纂,終於使樂教完備了。

又潤州曾掘地得到玉磬十二隻獻上。張率更扣擊其中的一隻說:「此磬是晉時某歲製造。這年閏月,造磬人按照月份制的,應當有十三隻,現在還缺少一隻。應當在取出黃鐘的地方東邊九尺再挖,一定會找到缺少的那只的。」人們按照他指示的地方去挖掘,果然又挖出一隻磬來。

又唐貞觀年間,天上有祥瑞的景雲出現,地上黃河水變清了。張率更寫了一首《景雲河清歌》,名為《燕樂》。

又唐太宗平定劉武周的叛亂後,河東的百姓當道載歌載舞來慶賀。軍士們爭相演奏秦王所作的古歌《破陣子》。後來,樂官將這首古歌編入《樂府》。

又《破陣樂》演奏時,軍士披戴鎧甲,手執戟矛,邊歌邊舞,用來象徵征戰衝殺的場面。《慶善樂》演奏時則人們隨著樂曲舞動長袖、踢腿曳屣,用來象徵文德昌盛的景象。鄭公一聽到奏《破陣樂》時,就低下頭不看;奏《慶善樂》時,則百看不厭。

(出自《太平廣記》)

責任編輯:雲天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