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後跟疼得不敢動多半是腎虛 如何緩解?(圖)

發表:2018-07-02 07: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與肝腎陰虛、局部血脈不通有關。
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與肝腎陰虛、局部血脈不通有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不少民眾清晨起身時腳一著地,腳後跟劇痛不堪,一段時間後自然好轉,但工作或運動後疼痛感又反覆出現。這種疼痛大多發作於腳後底內側,雖不致於影響行走,但對於患者的日常生活而言仍是非常困擾。

很多人都有腳後跟疼的毛病,尤其是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重體力勞動者、長期站立或行走的人,又或是長期穿高跟鞋的人。足跟痛常表現為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休息後緩解,或運動後加重,症狀易反覆發作。

足跟痛的原因

中醫學說法

中醫學認為「腎主腰腳」,足跟痛多與腎陰虛、局部血脈不通有關。

現代醫學說法

現代醫學認為足跟痛的原因主要是:

1、中老年人多是因為局部組織發生退行性改變,從而引發骨刺、骨膜炎、跖筋膜炎等。

2、長時間行走、過度負重引起跖腱膜勞損。

3、長期穿高跟鞋或外受風寒而引起的足跟脂肪纖維墊無菌性炎症。

如何緩解足後跟痛

當你出現腳後跟疼時,除了及時前往醫院接受專業治療外,還可以採取下面的辦法來緩解疼痛:

1、自我按摩

第一步:用拇指或拇指指間關節按揉足跟部2~3分鐘,重點在足跟壓痛點。

第二步:按揉崑崙、申脈、僕參、金門、太溪、照海、大鐘、然谷穴各1分鐘。

第三步:用手掌掌面擦足跟部,使之溫熱。

第四步:微握拳,以拳眼叩擊足跟部,力量以能耐受為度,約30次。

2、空蹬車、勤踮腳

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抗勞損的功能,減輕局部炎症。

盡量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可以經常踮腳。踮腳有利於通暢足少陰腎經,腎經氣血通則腳後跟可得到滋養,疼痛也就緩解了。

3、穿舒服的鞋

建議多穿軟底鞋、「小坡跟」鞋,鞋跟高度在2~3厘米高為最佳,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部受壓。

4、使用足跟墊、足弓墊

足跟墊即在稍厚的鞋墊上畫出痛點的位置,挖空,在空處墊上藥包。可用威靈仙、白芷以1:1的比例打成藥面做成藥包。當然也可不墊藥包使用。平足者且有足跟痛者,建議在久站、久行之前墊好足弓墊。

足弓墊在藥店可以買到,年輕人建議選購硬質足弓墊,中老年人建議選購軟質足弓墊。自製足弓墊需滿足下列要求:軟墊高度2~3厘米,並使內側高外側低,中央高前後側逐漸變平,呈斜坡狀。

5、勤踩毛巾

膝蓋伸直,然後拿一條毛巾置於腳掌前端,二手分別握住毛巾二側,向內用力拉至筋膜有感覺到被拉扯為止;每次拉扯後停留10秒鐘再放鬆,重複10次。

此動作可舒緩筋膜緊繃,增加筋膜彈性。足跟痛是生活中的常見病,如果痛的厲害一定要及時就醫,如果只是輕症疼痛,可以嘗試上述5種方法,有效果的。

責任編輯:蓮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