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圖為天安門廣場前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隨著朝代的更迭,前後共擁有六十多個正名和別稱,是中外城市中歷史名稱最多的一個。其中,北京和北平這兩個名詞廣為人知。那麼北京在歷史上為何又叫「北平」呢?這就要從明朝朱元璋說起了。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統治者的農民大起義,如暴風驟雨席捲全國,朱元璋兼併了起義軍陳友諒、張士誠的勢力之後,佔領了江南半壁江山,並於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帥師北伐。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是年八月二日(9月12日),明軍攻陷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於北平為燕王,以鞏固北方的守衛,防禦蒙古族的南犯。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燕王朱棣即位之後,鑒於威脅明王朝的主要危險仍然是來自塞外的蒙古族殘餘勢力,首先遷都北平,並把北平改稱北京,應天府為留都。明北京城的營建,從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後延續了十五年之久。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正式遷都北京。
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朝亦在北京建都,也稱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並且實行旗民分居政策,也就是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
清朝的統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沒有什麼變動,就連紫禁城在內,也只是對建築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範圍的改建、增建工作。清朝一代在200餘年間大規模地開發了北京西北郊的園林風景區,營建了規模空前、華麗非凡的離宮建築群。這就是通常所稱的西北郊「三山五園」,即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和暢春園、圓明園。清代皇帝在這裡觀覽山水,處理朝政,成為與北京城中紫禁城並重的另一個政治中心。清代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與這一帶的園林有密切關係。有人稱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雙城」制,可謂不無道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覆滅。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1928年,蔣介石領導北伐革命軍攻佔北京,北洋政府垮臺。起初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仍稱順天府。1913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優秀的文化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1928年6月4日,北洋政府大帥張作霖由北京退回瀋陽途中,在皇姑屯被炸死。同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負責主持接收北京事務。6月11日,閻錫山、白崇禧率北伐軍自保定聯袂進入北京。此後,南京國民政府於6月15日宣布「統一告成」。6月20日宣布改直隸省為河北省;陳立夫提出國民黨首府在南京,北京不宜用京字,因改北京為北平,為特別市,同時撤銷京兆地方。
1930年6月,北平被降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這一時期,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仍有相當的優勢,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1937年七・七事變後,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佔領,日偽政府於10月12日,將北平又改為北京。
1945年8月21日,國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收復北京,日寇在北京投降後,又改為北平。
1949年9月,中共將北平重新更名為北京,並確定北京是其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