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貼春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的美好願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家萬戶瞳瞳目,總把新桃換舊符。
放爆竹、貼春聯,是過年時最令人熟悉不過的景物,王安石寫的這首〈元日〉把人們過年時的情景生動的描寫了出來。除了震天嘎響的爆竹聲之外,貼春聯也是過年時不可或缺的習俗之一。
過年貼春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的美好願望。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換下舊春聯,貼上新春聯,在新年的爆竹聲中,門楣上的春聯為喜慶的新年增添了不少濃厚的文化氣息!
春聯始於桃符用於避邪
據傳,「神荼」、「鬱壘」是負責審視眾鬼惡行的神,若發現有害人之惡鬼,便先用葦草編織的繩索鞭之,然後再捉去餵虎。於是,人們就在兩塊桃木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形象,並掛在大門上,以驅鬼除怪、避邪消災,期能永久平安,此謂之「桃符」。
到了五代,後蜀國君孟昶認為,光在桃符上畫像過於單調,便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一聯,這便是中國古代第一副春聯的由來,也開啟了新年貼春聯的習俗。後來,隨著紙張的出現,人們便將厚重的木板桃符變成輕便的紙張。
真正出現春聯這種文化形式是在明朝時期。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規定,無論公卿士庶,都要貼一副春聯,而且皇帝會親自檢查。於是,大街小巷貼滿了各色春聯。經過朱元璋的提倡,春聯這種文化形式也就逐漸的走入了百姓的生活,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到了清朝,寫春聯、貼春聯的習俗達到巔峰,從皇宮、朝廷官員,到普通百姓之家,每到臘月下旬都要開始忙著寫春聯和貼春聯。
洋溢文化氣息的春聯
春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寥寥十幾個字,便能狀難摹之境,傳難達之情。再結合書法藝術,更顯其古樸典雅的氣息。
傳統春聯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有以辭舊迎新、展望未來為主要內容的,如「玉兔迎春,金虎辭歲」、「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東風吹出千山綠,春雨灑來萬象新」、「爆竹聲中辭舊歲,梅花香裡報新春」等;有以祈福、求平安為主要內容的,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向陽門第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勤勞生產春常在,節儉度日水常流」等;有以祈求財富為主要內容的,如「春風入喜財入戶,歲月更新福滿門」、「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源」等。
在這疫情嚴峻的新年之際,更有勸人敬佛向善的新聯流傳,如「佛恩浩蕩乾坤正,遍插新蓮天地香」,橫披「春滿人間」、「敬天重德吉祥如意,修心向善福壽安康」,橫披「華夏古風」、「冰融千山雪,冬去萬木春」,橫披「法到人間」。這些富有深意的春聯,提醒人們要珍惜善緣與福音,亦寓意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春聯趣事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名人皆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春聯趣事,祝枝山的斷句春聯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除夕,杭州才子徐子建家門上貼了紅紙,就在他去請名家來題寫春聯之際,祝枝山正好路過其門前,見紅紙空白,一時興起,遂提筆一揮,大書了兩副對聯。
正門上是: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側門上是: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傷悲
徐子建回來一看,氣得火冒三丈。瞭解之後才發現原來是祝枝山寫的。他找到祝枝山,又請來眾多秀才,當面指責祝枝山惡語傷人。眾人也批評他太不像話了,祝枝山連忙解釋道:「請諸位仁兄息怒,新春佳節怎能罵人,我這是故意賣弄。」接著,隨手拿筆在四句上各加一點,結果兩副對聯變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餘財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傷悲
徐子建和眾秀才見之,轉怒為喜,連連拍手稱道。
春聯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
春聯的起源來自於遠古的神話傳說,充滿著神奇的色彩,其語句具備詩詞的文學性,字字珠璣,承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再結合書法之美,古典雅緻,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