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大學的擴招使當時營造的虛幻破滅、更造成嚴重問題。(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八十年代上個大學不容易,不過上大學是免費的,大學畢業後保分配。那時的大學生人數很少,後來出現了擴招,收學費,上大學就變得相對容易了,但是學校不包分配,大學畢業後得自己找工作。
在江澤民的姘頭教育部長的將教育作為產業來發展的政策背景下、大學擴招政策是受到熱議的。具體提出這個擴招方案的湯敏,在媒體上被人指名道姓地罵翻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能使許多農村的孩子集體進大學接受本科教育,讓農村孩子通過唸書改變命運不是好事嗎?
湯敏被罵的原因就是擴招其實是在當時市場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結果就是導致大量大學畢業生畢業後沒有對口工作。當時北大的數據據說是40%的畢業生收入低於1000元。大學學費高,當時一些罵湯敏的原話是這樣的:
「不知道湯敏先生想過沒有,對於大量來自中國農村的大學生而言,憑他們千把元的工資,要還清他們父母因為供他們上學而欠下的幾萬元的債務需要幾年?」
讀書就是為了找工作、賺錢,農村的孩子尤其應該這樣。所以當時認為應該開設更合適就業、能讓農民孩子找到合適工作的職業學校,而不是大搞相當於低質識字班的大學教育。當時為了低成本搞大學教育,就開設了大量文科專業,你會看到很多大學都去開設法律專業,就是因為這些專業開設成本低。教育質量沒保證,收了學生的學費,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所以湯敏就是壞人。
但是湯敏是一個商人和經濟學家,他當年提出的教育擴招和教育無關,就是要民眾相信,唸書有一個好的未來,那就造大學讓他們的孩子去念,教育質量不重要,反正錢到手了,發文憑學歷給他們就是了。為啥不搞有利於普通民眾的職業教育呢?因為大家相信教育改變命運,大家喜歡「人人都是大學生,人人都是人上人」,要讓大眾花錢,就要說他們喜歡聽的話。
在中國加入世貿之前經濟不好,大家不願意花錢,但是又相信讀書致富,那麼就擴招,拉動內需,讓大家掏錢送孩子去讀書。這個政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需要就業的年輕人會因為讀書退出勞動力市場,緩解就業壓力,把就業問題留給未來。
當然大學擴招帶來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在當時還算是短暫的,因為後來中國加入了世貿,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很好。因為經濟高速增長帶來了大量高薪崗位,學歷越高,學校越好,孩子的前途越好。當然大家就不罵湯敏了,後來他擴招的思路就變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人人都要上大學,人人通過唸書成為人上人。大家認為是做題考試改變了命運而不是經濟發展帶來了就業崗位。
但真正改變命運、帶來就業的是什麼?是中國參加世貿後的經濟發展,還有什麼網際網路新行業帶來的新崗位。只要經濟增速減下來,名校生對應的高薪崗位就少了,他們的就業就會差。教育改變命運就成為空談。
也許這個時候應該像歐美、日本那樣推出教育實現「自我實現」。你讀書是為了「自我實現」,只要你畢業,你就「自我實現」了,拿不到高薪,找不到辦公室工作,也不妨礙你「自我實現」。這個思路轉變很痛苦,大家需要一段時間去接受。
現在社會增速沒了,就要實用主義,你讀書就是為了賺錢,既然畢業後找不到高薪工作,就不要浪費錢去教育投資。農民的孩子要麼種地,要麼接受職業教育。也許大家都這個現狀都不喜歡,但是多瞭解真實情況沒啥壞處。你瞭解了這些情況對你和你的孩子都有好處。
也許有人反駁,為什麼要讓農民的孩子種地、接受職業教育?當然,如果你是江西周公子根本就沒必要理會,你家在京滬有房產,你可以靠房租生活,甚至不用工作。人生出來是不一樣的,有人能靠上父母,有人靠不上,靠不了父母,你就要出去工作賺錢,
教育就是一種投資,擴招設計者就是為了賣出一紙文憑,利用大眾相信教育改變命運的錯覺,讓大家把錢拿出來通過教育消費掉。教育擴招實質上和心理營銷區別不大,只不過相信教育改變命運的人數遠遠超過買塊石頭改變命運的人,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此。
在現在的國際局勢下,中國經濟不好,就業不好,所以現在又開始碩士擴招,故伎重演。高學歷本質不值錢,只是在經濟高速增長時代,高學歷成了分配資源的條件,給人的錯覺是高學歷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然後教育部門利用你的錯覺讓你掏錢買文憑,拉動內需。說穿了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