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肖洁的心情已经平静下来,她开始着手准备去苏州上学的行装。“不管学校在哪,毕竟有学可以上,拿的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证书。”这个外表清秀的湖北女生, 用纤细的声音重复着父母和亲友的安慰。
一个多月前,她接到了人大研究生招生的复试通知,当时感觉一只脚已经迈进了有着鸿鸿大儒、端庄大气的神圣殿堂,以后可以听学界泰斗庄严说法了。两天后,她却被突然告知要做好去苏州上学的心理准备。
和她同样经历了巨大落差的还有另外146名考生,他们都被划入人大苏州研究院。
这些学生不满的是,目前人大苏州研究院还只是一块牌子--没有自己的图书馆,借书要到20多公里外的苏州市内图书馆;没有自己的校舍,只能借用;导师是“空投式”教学,平时只能用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系--这能否实现最初的求学梦想?
如果没有“天大的喜讯”,他们将在今年9月入驻苏州研究院,然后在那儿完成两年学业。他们担心,在踏上苏州旅程的那一刻起,将永远与梦想中的人民大学告别。
天上掉下个“苏州研究院”
肖洁在去年11月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社会学专业。“我觉得人大的社会学是高校中比较好的。”她说。12月中旬,她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人大的考研辅导班。
听了两天课,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人大社会学系主任林克雷教授儒雅的谈吐,还是给70余位参加辅导班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愧是名校大师,感觉特别好。”她说。
今年3月8日,初试的成绩出来了。人大公布的硕士研究生录取分数线是345分,肖洁考了358分,人大向她发出了复试通知书。3月24日,她第二次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参加人大的复试。
车轮在往前转动,梦想越来越近。
3月25日,在人大社会学系的宣传橱窗,肖洁第一次看到了苏州研究院的招生简章。当时,她“看了一眼就走开了”。
然而,很快她与其他同学又回到了这个招生简章前。老师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张志愿书,要求填写是否愿意去苏州研究院自费上学。“怎么还有苏州研究院?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很多同学在议论时都表示不愿意去苏州。”但系里的一位女老师警告说,如果不填,很有可能被人大刷掉。
3月25日下午英语口语面试结束后,学生们被召集到系会议室。他们被告知,系里将综合学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先录公费,后录自费,所有的自费生都将去苏州上课。
人大社会学系主任林克雷在会上提醒,按照初试的整体情况,考分在360分左右的同学都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
“我突然明白苏州研究院可能和自己有关系,心里开始发紧,好多同学情绪也开始激动起来。”肖洁说。
林克雷说他本人也是刚刚知道苏州研究院的事情。就在3月23日,人大才下发文件公布了成立苏州研究院的决定。林克雷对学生说:“到苏州可能对你们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但这是学校的决策,我们也没有办法。”
他介绍了自己所知悉的全部内容:苏州研究院刚刚建设,目前不会有常驻的老师,教室要借,上下课要坐班车,食堂是共用的,但有宿舍楼,条件也不错。
“这样对自费生太不公平了,既要出一大笔学费,又得不到同等的教育条件。平时该怎么跟导师联系?还能不能跟着导师做课题?”学生们有一种“自生自灭”的感觉。
林克雷安慰这些学生,苏州的课程和本部的完全一样,毕业证书也是人大的。至于交的学费,主要用于老师来回的差旅费和代课费,“学校没想从你们身上挣多少钱,当然也不会赔多少钱”。
接下来的3天,学生们在极度的矛盾中揣测着自己的命运: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才走到复试这一步,不去,意味着放弃这次读书机会;去,又并非心里所愿。现在的苏州研究院听上去不像是读书园,更像是环境幽雅的休闲之所,两年研究生生涯的意义,难道真的只在于那张文凭?
再复习一年显然也不现实。“我是女孩,家里说耽误一年挺耽误事的。”肖洁说。
来自江西农村的法律专业考生潘锋是靠贷款读完四年大学的,家里还借了两万元。他说:“再等一年,家里肯定耗不起。如果边工作边复习,说不定明年的成绩还要差。”
“为什么从去年11月10日报名到今年3月25日参加复试,学校没有以任何方式和途径通知我们有关苏州的事情?”学生们说。
“我们会尽力安排好老师去上课”
在去苏州和失学之间,学生们无疑会选择前者。学生们开始担心,如果填了“同意去苏州”,而最后综合成绩靠前,会不会让那些选择“不同意”的、排名靠后的学生反而能留在本部上学?林克雷许诺:“绝对不会,排名表在公布录取名单后一两个星期之内就出来。”
4月25日,人大在校方网页上公布了147人的苏州研究院拟录取名单,考生涉及社会与人口学院、法学院和劳动人事学院。据悉,社会学专业一位初试成绩为370分的许姓女生,因“不同意去苏州”而被淘汰。
然而,成绩“排名表”却至今未公布。
学生的意见很快出现在人大的网站上。潘锋认为,学校的做法不仅侵犯了学生的知情权,而且在招生最后阶段突然要求考生考虑“是否志愿去苏州”,实际上是单方面更改了最初的“报名合同”,属于“民事违约”。
“我们都是冲着人大这所名校来的,所有的考生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学习和生活权利,为什么就我们这几个专业的考生要被安排到一个没有图书馆、没有校园、没有导师、没有学术氛围的地方去学习?”网站上一度贴满了这样的帖子。
人大苏州研究院到底具备了什么样的办学条件?这147名考生真的要成为“拓荒者”吗?
5月19日下午,本报记者到达苏州,在一路询问下,终于找到人大苏州研究院所在地--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它与苏州工业园的主园区隔着一条机场高速公路,因西临风景秀丽的独墅湖而得名。
记者以即将就学的人大研究生的身份,走访了园区教育发展投资公司。这家公司负责整个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合作。
办公室秘书邹群极其细致地介绍了教育区的现状:去年8月,这里启动了中国科技大学研究院、综合楼、一期学生公寓和食堂,目前已有来自中国科大和西安交通大学的300多位研究生入住就学。
“人大的研究院现在还没开始建造,你们来了可以先到综合楼上课。那里有一个数字图书馆。”邹群说。
记者也证实了目前那里的生活环境远远超出了学生的担忧:住宿是两人一间房,每个房间都有空调、网络、电话和卫生间。在公寓一楼,设有食堂和特色餐饮。另外,洗衣房、理发店、银行、书店、超市和茶馆等附属设施也都齐全。
“我们认为,那里的条件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5月24日,人大党委副书记王新清、人大徐悲鸿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郭星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均表明了相同的态度。他们在今年3月底分别被任命为人大苏州研究院的院长和常务副院长。
“那里的环境还是不错的,宿舍和食堂比人大(本部)好多了,就是现在没什么人气。”郭星华说。他在5月21日前往苏州商谈学生入驻的一些操作细节。为了显示合作诚意,苏州方面前期将免费提供中国科大的一座1万平方米的生命科学楼,给人大作为教学和办公用房使用。
“我们会尽力安排好老师去上课。他们和老师见面的机会是少点,但效果不一定比本部差。” 王新清书记说,“没有图书馆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了,但那个地方要办得和本部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
异地办学是创新还是应禁止?
“硬件设施令人惊叹,软件条件令人担忧。”这是很多人对近几年高校异地办学热的评价。人大此次苏州建院能否走出这个“怪圈”呢?
人大此次苏州建院,只是近几年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学异地办学热的一个缩影。按照王新清的话说,人大在这方面已经是“动作很慢了”。2000年10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先后加盟深圳大学城,让其他急于在城市中“突围”的众多高校“眼前一亮”。
然而,专家对此不无忧虑。中山大学教授方积干曾批评说,目前高等学校异地办学情况非常普遍,在各地纷纷出现“××大学××分校”,而且都是在异地招生、异地授课。他强调,一个高等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是因为该学校的名气,主要是靠师资力量和办学设备,以及在该学校中形成的学习风气,但是目前高校异地办学有点泛滥,一个名牌大学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校,但是实际上,大学本部去给学生上课的教师却仅仅两三个,更多的教师是从当地的一些一般大学配置,占了所授课程的大多数,而设立分校的当地的学习氛围和实验设备,跟大学本部根本没有办法相比,在那里毕业的学生素质是否能跟本部的素质一样高值得怀疑,但毕业时颁发的学位证书却是一样的。
他表示,目前一些高水平大学普遍跟风扩招,导致学生素质下降,教师疲于奔命,学校办学力量分散,怎么能够保证传授的学问是高水平?又怎么去和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呢?
“国家一定要明令禁止高水平大学跨省区办学,把高水平大学的规模控制在一定规模上。”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提案。
而对各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学来说,又似乎有充足的理由表明,异地办学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人大成立苏州研究院,据称是为了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学校在华东地区的影响,为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除了教学,人大还想藉此建成一个新型的科研基地,从事一批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大成立苏州研究院的文件中写着,苏州研究院主要开展研究生层次教育和各类高层次人才培训,同时为本科生、研究生实习、调研,教师科学研究和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等提供服务。
王新清认为,高校异地办学是扩大教育的一种需要,目前国家是把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来对待,并没有禁止。创建新校园的过程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值得尝试。
一个初步确定的计划是:根据人大苏州研究院的发展,在入驻全日制学生达到500人时,将正式开工建设一期教学科研设施。“工程预计在2005年下半年开工,2006年9月交付使用。” 郭星华向本报记者展示了他与苏州方面签订的最新意向书。
不过,他的这趟苏州之行,还带回了一个对学生来说可能是“雪上加霜”、也可能是“天大喜讯”的消息。由于国家实施紧缩银根政策,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的一些建设项目有可能缓建一年。这将使人大的决策层重新评估今年上马苏州研究院的可行性。
根据人大校方的解释,这147人实际上都是“落榜生”,属于扩招性质。6月5日,人大发言人就“苏州研究院”有关情况发表谈话时说,由于校本部招生名额的限制,在报考人大的考生中,已经达到教育部控制分数线但不能被录取者达1000多人,在这些人中,学校采取本人自愿的原则,拟录取100余人到苏州研究院学习,“这对部分落榜考生来说,其实是给了一个机会。人大这样做,不仅合法、合理,而且合情。所以,‘黑幕、欺骗、强迫’之类的评论完全是无中生有,也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
“这147人不占一个本部的招生名额。如果没有苏州研究院,他们肯定是不能被录取的,招生在本部名额录完后就结束了。”郭星华说。由于人大到目前为止只公布了苏州研究院拟录取的名单,并未向这147位考生发出最后的录取通知书,如果苏州研究院被迫取消,人大有可能拒绝录取这些考生。
“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人大纪宝成校长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学校也有可能把他们招回本部上课。我想哪怕是校内住不下,让他们到附近租房,他们也是高兴的。”他说。
“我可以透露一点,纪校长本人倾向于把他们留在本部校内。”他说,“最终结果如何,学校近期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