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VS北京:哪里的大学更有人文精神

发表:2005-05-19 21:4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作者:谢志浩 李玉毕

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学术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南北学界分别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形成了内容、特征各异的两个不同的文化生态圈。

现在南北学界差异的形成是有着深厚历史根源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已发展成

为国际型都市。作为高度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它所需要的更多的是从事商业、金融、法律诸种实用领域的专业人才。再加上江南的大资本家大多富而好书,喜在上海修建藏书楼,这似乎成为一种传统。当然追求古色古香仅仅是上海的一个方面,它更多地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精神。近代兴起的报纸、杂志和出版社、通讯社成为上海新的文化生态样式。这对具有独立意识的大学来说未必是一种阻碍,倒有可能成为一种助力。这一切,对形成今天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方学界的特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是一个较为集中地体现学术界特点的文化载体

大学是一个较为集中地体现学术界特点的文化载体。按理说,上海在中国大学的创始阶段中,应能发挥重大的作用。可是纵览百年中国大学史,最具有现代品格的大学,并没有在高度发达的工商业大都市出现。上海在中国大学的创始阶段中,失去了领先的地位,落后于北京。

为何北京这个在近代并不完全具备现代社会特征的城市,反倒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也许北京作为中国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一开始就把大学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理性,改造了西方大学的人文精神。同时北京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态中,决定大学格局命运的往往是政治的维度,所以中国的大学,特别是北京的大学,尤其是北京大学,其实是一所高度政治化的大学,同时传播着文化和学术。北京大学长期以来在政治和文化之间摆动,这既是北京大学的优长,又是北京大学的限度。当然,近年来,影响北京大学格局的是政治和经济两种力量。可以说北京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文化,它是文化传播和文化创造的田园,中国大学的一种标志,一种精神的象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两个基本点政治和经济对北京大学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文化自身可以承受的力量。上海的经济近代发展较快,但上海的大学并没有同步生长。从质上看,上海地区的大学没有凸显出文化的特质,大学的人文精神略显跛足。

南北学界的大学的风格必然和城市的品格互动

现在看来,这并不是近代上海的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近代上海的优点。近代上海大学承担的主要是工具理性,与北京的大学承担的价值理性不同。上海和北京各有分工,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整体的平衡。南北学界的大学的风格必然和城市的品格互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深厚一元化传统的国度,大学不可能是世外桃源。这也是中国大学欠缺精神品格的一个根本原因。所以中国大学的人文主义精神资源非常稀少,“草色遥看近却无”。比较分别以上海和北京为代表的南北大学风格是非常有趣味的。北方偏向理想,南方偏向现实;北方偏向学术,南方偏向技术;北方偏向思想,南方偏向行动;北方偏向价值,南方偏向功利。其实北京和上海的大学就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对风格各异的双胞胎。

现在所说的“京派”、“海派”,其实是两个笼统的概念,并不是北京和上海土生土长的文化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为什么一到北京和上海就有如此的不同?不过是感染了北京和上海的一些习气而已。南北学界的比较,当然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北京和上海的大学教授、报人、出版家的风度、神韵、理念、做派,比照着看,不仅有趣,背后或许还有一条百年中国文化史的隐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