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美国的住房市场是充分的自由市场,土地私有化,在不违反规划(zoning)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建设,其实不然,至少在过去,政府曾严格管理市场,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1930年,美国政府开始介入住房问题,对占住户总数20%的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对占住户总数62%的中等收入者供应含有一定社会保障的“社会住宅”,政府调控“社会住宅”的户型和价格。
“新政”的执行集中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住宅”主要是低于100平方米的小户型低造价住房。“二战”后大批军人复员转业而造成新的“房荒”,仍以建设小户型低造价住宅为主。美国对广大中等收入者坚持建设小户型低造价住宅为主约有20年时间,以后才随着经济发展而加大户型和提高造价,减少社会保障(例如住房贴息贷款利率由3%逐步上升至接近商业贷款利率),并相应减轻调控力度。
美国现在绝对是大户型主导,绝大部分美国住宅是2~3层的别墅,附带车库,部分附带游泳池,三室两卫房以上房型占90%以上,住宅面积多数集中在150~300平方米左右,平均面积在220平方米左右。人口最稠密的纽约,人均拥有住房面积58平方米。独栋住宅占到总数的63%。
台北:人均45.6平方米
我国台湾地区的台北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9622人,家庭大都住在高层公寓内,公寓的平均面积为99平方米。有钱人住山上别墅,每套别墅面积约在250平方米左右,人均建筑面积为45.6平方米。
通过几十年建设,台北住房市场已经饱和,住宅自有率达82.2%。自1998年以来,住宅投资兴建量一直呈下降趋势。
为了减轻居民购房负担,近年来,台北连续推出4次供优惠购屋的贷款方案,商业贷款年利率为 3.5%,但由于各种补贴五花八门,实际上年利不超过2%,补贴购屋贷款期限长达15年。台北人购房的付款方式,每家银行都不一样,一般首付5%即可,按揭可长达30年。最吸引人的是可以选择每年仅仅付利息,30年后再还本金。
新加坡:87%住政府组屋
至今,新加坡的住房供应制度仍是世界上最具计划性的制度。上世纪50年代,新加坡政府决定介入住房问题,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对占住户总数3%的富人供应富人住宅,收取很高的土地出让金,入住后收取高额物业税;对占住户总数80%的中低收入者供应由政府控制户型和房价的组屋;对占住户总数8.5%的困难户供应经政府补贴、价格很低的、旧的、小面积的(60~70平方米)组屋;对占住户总数 8.5%的特困户租给旧的、更小面积(42平方米左右)的组屋,每月十分低廉地收十几新元房租。
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设的组屋,主要是40~70平方米的小户型低造价住宅。上世纪80年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才适当扩大户型。从1998年至2004年建设的组屋,除少量 140多平方米户型外,主要是85~125平方米户型。其中85~99平方米户型占70%,100平方米以上户型占30%。
东京:户均92平方米
在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居住实践之后,已经筛选出一个符合适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户型区间: 单套住宅建筑面积在85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之间。从1990年到2002年,日本新建住宅平均户型基本在80至100平方米之间浮动。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东京,每套住宅的平均面积为92平方米,平均有4.79个房间,居住2.83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约37平方米。
东京人多数住在木结构的低层住宅中,64.4%的住宅为木结构,而57.53%的住宅是独门独院的别墅式小楼房,三层以下住宅占总数的79%。其次是档次相对较高、面积较大的公寓,占37.8%。其余为政府提供给低收入家庭居住的廉租房。
日本是高度市场化的国家,但在住宅问题上非常有计划性,总共做了七个住宅的五年计划。日本最后一个住宅五年计划到2000年,他们提出了新的住宅标准测算依据:一对夫妇加一个孩子的三口之家,标准户型为75平方米;四口之家为91平方米。据了解,三口之家标准户型中,除了两间卧室,一间起居室,再加上餐厅7.5平方米,厨房5平方米,洗浴空间 8平方米,储藏6.5平方米,过道5平方米。不过,这里所用的是套内面积,日本住房面积并不包含楼梯等公共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