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凉山彝族人居住的村寨里,常常传出一种十分动听的声音,那声音跟人说话一样,喜怒哀乐,似乎全包含其中。
我进村一看,是几位姑娘在吹着一种奇妙的东西,一打听,才知道那精巧的乐器叫「口簧」,当地人也叫「口弦」。我还听说,这种乐器在中国大陆是主要流行于西南、西北、东北等地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中,一般用于娱乐及男女社交活动。
中国史籍中早就有关于口簧的记载,但许多书上不叫口簧,而叫响篾、口琴、口弓、篾片、拉篾、篾琴等等,千奇百怪,有趣得很。儿时,读过《诗经》,其中的《鹿鸣》里提到的「吹笙鼓簧」,这可能是口簧的最早记载。到了宋代,有一本《乐书》上提到「民间有铁叶之簧」,这说明早在九百多年前已出现铁制口簧。
口簧有竹制和金属制两类,分单片、多片各种。竹制口簧,一般为「自簧」,即用带皮竹片削薄后,从中间刻制出簧舌,其音的高低与簧的长短、厚薄、宽窄有关。
多片金属口簧,常用铜制,形状与竹制口簧相仿,较短小,铁框铜簧钳形口簧,均为异簧,以细铁条为框,中间另装一根钢条为簧。
口簧的演奏方法非常奇特,左手捉住口簧根部,将口簧上部轻咬于上下牙齿之间,右手以手指拨动簧舌,再拉动系于右端一细线使自由端发音,声音时高时低,大多浑厚低沉,让人觉得像是一个老者在向你诉说着心中的隐秘。
仔细察看,才明白口簧是利用人的口腔为共鸣箱,借助唇、颊、舌的位置改变而发出不同的声音、音色。
听当地老人说,在很古的时候,口簧发出的音乐,是向异性求爱的心声。有的村寨老百姓用它「对话」,有趣的是,这种对话的对象必须是使用同样语言的人,声音大表示什么,低沉代表什么,他们在长期相处中已经懂得彼此的意思,只不过不再用语言,而是借助于这小小的口簧。因为口簧太小,发出声音不大,只限近距离的交谈。
一位朋友去了趟印度,给我带回来一件礼物,我一看,是一只金属口簧,但吹奏起来和彝族姑娘吹的竹木口簧声音不大一样,似乎高了一些、悠扬一些,相比之下,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