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对于在10月份刚刚度过37岁生日的《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来说,昨天是他14年新闻工作者经历中的一个不平凡的时刻。他对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虽然只有12分钟。"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尽管中国的记者受到许多限制,不能自由地表达真实的声音,但公道自在人心。向总编讲的话的意思是,以前的14年经历的无数次采访都平淡无奇,都没有这次来的重要,我相信,他不是说他是总统才重要,而是因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可能公开地批评中国压制新闻自由,抓捕记者的劣行,但他通过接受《南方周末》独家采访的方式,巧妙地表达了国际社会谴责中国践踏人权,压制言论自由的观点。无疑地,他充分肯定了中国南方这家媒体,首先披露萨斯病情和报道孙志刚事件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这家媒体相关人士所付出的惨遭报复撤职坐牢的代价。对此,向总编和中国所有的记者都很看重,都羡慕不已,而自我标榜为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则因受到冷落而大丢脸面。它们也应当知道,这是它们多年来谎话连篇无人阅读造成的恶果。难怪我的一位中央级媒体的资深记者朋友通过电话兴奋地对我说,如果以后世界各国政要都如此效仿,那么谁是主流媒体,谁拥有读者,哪个媒体的记者有所作为,就不言而喻了。
显然,这一消息已在新闻界广为传播,他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那些听话的好孩子媒体自惭形秽,而象《南方周末》这样的敢言媒体则大受鼓舞,那么,以后敢于为百姓代言的新闻记者就会增多,老百姓的声音就会有望得到自由表达。所以我认为,如同在上海与造假的大学生对话一样,奥巴马很是机智,坚定和敏锐。我不同意一些人否定奥巴马中国之行所取得的成绩的相关评论,因为他们离开中国太久了,已不了解中国目前的实际状况,面对中国已经取得的经济上的巨大成就,和被共产党所倡导的一切向钱看的政策所迷惑的普通人的表现,奥巴马不得不这样委婉地小心行事。何况,他所代表的美国政府肩膀上还压着7900多亿美金的债务,正如有人调侃的那样:不要批评中国,除非你能把钱还上!
当然,奥巴马的一次接受采访,不会立竿见影地改变中国目前的新闻界的沉闷状况,不会使刘晓波等人马上获释。因为一党执政的僵化体制未变,中共高层的共青团和太子党两派斗争正处于关键时刻,谁也不想让对方抓住把柄失势,所以打压记者的情况还会继续。但美国总统用行动擦拭了《南方周末》这盏明灯,不仅使人们回忆它过去光荣的历程,而且还照亮了言论自由的未来。
我坚信这个未来正在一步步地走近,是基于目前的形势发展和广大记者的逐步觉醒。记得70年代尼克松访华的情景和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那时,报纸很少,而且绝对一个腔调,美国总统能自已决定接受某个媒体的专访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后来基辛格在回忆录中说,毛泽东和他谈话时,对华盛顿邮报的两个记者能向总统发难,引曝"水门事件",大惑不解,在他看来,派警察把记者抓起来就行了,并可以稳妥地封锁消息。现在,虽然中国的领导人还在毛尸的后面爬行,他们也在监禁和打压敢言记者,但是,妄图窒息自由的声音已不可能。这就是我说的希望所在。
我认为,奥巴马在促进这种变化,用"推波助澜"形容最为贴切。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一定能使中国新闻界改观。我的信心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近日,我在国内8月25日《中国人物》网的互动社区论坛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用了笔名,但我知道他叫卢壬子,是大连电视台《新视点》节目的记者。他这样写到:
姜维平这个名字对于很多来说人都不认识,我也是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他的一些事,对上了号,才动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姜维平多年前是香港文汇报驻大连记者站的站长,后来因为写批评文章惹出了麻烦。详细不写了,有爱好的朋友可以搜一下。刚才已经被删贴了。
我在95或者96年的时候,在人才市场找工作,与姜维平偶遇,双方攀谈之下感觉不错。我于是到香港文汇报大连记者站工作,似乎只待了一个月。现在想来,自己当时年轻气盛不太懂事,因为一点小事与姜发生争执,随后负气离开。时间长了,对姜的印象越发模糊,只觉得他是一个比较能干、智慧而又坚持原则的新闻人。他乡虽自由,他乡亦孤独,希望有一天,姜能回到中国,回到自己的家乡大连,带着一颗自由的心。
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假如多点姜维平、冉云飞、艾未未、沙叶辛、贺卫方以及韩寒甚至邓玉娇这样的公民,就会进步得更快些。少点含泪劝告的余秋雨、纵做鬼也幸福的作协主席、说上访户都是精神病的北大狗屁教授等人,社会就会更和谐。
这篇文章,正好可以佐证我的上述观点。现在,只要读者在Google网站上点击我的名字就能查到它,我没有做任何修改。它透露两个信息,一是"翻墙"看世界的人越来越多,二是觉醒的记者越来越多,我认为,他具有代表性,他有力地说明了体制内和高压下的中国记者的良知和勇气都没有冺灭,不过是地火暂时在山岩下运行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以行动对中国新闻自由的鼓励,就是火上浇油了!这也正是中共官方企图封杀本期《南方周末》的真正原因。所以我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并非一无所获。
2009年11月22日改于纽约
(文章只代表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