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不是坏东西,不必谈钱色变,一谈钱就假装清高,是另一种极端。同样不能用金钱代替一切,陷入拜金主义之中。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4月4日,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声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对此,凤凰网做出调查显示,七成网友不赞同董藩教授“4000万”的言论。而在6日下午,董藩也通过网络发表声明称,“4000万”的言辞仅仅是在激励学生进步。
“4000万”言论一出,引得舆论大哗,如今董藩已经回应,其意是激励学生进步。
所谓的“激励学生进步”,更像是在舆论压力之下的辩解之词。回应也许比不回应强,但简单而粗糙的回应,并没有廓清真相,笔者认为,仍需进行讨论。
其一,衡量人生价值,惟有金钱吗?金钱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吗?在董藩的论述中,他只见金钱,不论其他,一切唯金钱马首是瞻,这显然是一种误区,是拜金思维支配下的极端呈现。那些虽不富但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就不成功吗?
其二,高学历者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吗?有太多的高学历者,他们毕业后追寻内心的自由,不被权力豢养,不为利益催眉,尽管不能暴得大富,但活得有滋有味,平静而充实,怎么就耻辱和失败了?
其三,可以简单地将高学历与财富画上等号吗?比尔·盖茨大学肄业,李嘉诚没有上过大学,不妨碍他们富可敌国。将高学历与发财连为一体,是惟学历论。
其四,人各有志,董藩的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什么职业,完全是他的个人选择,岂能以不发财就不见相威胁?这种暗藏暴力思维的伦理压力,不是为人师者所为。难怪有人感叹“幸亏不是此人的学生”。
其五,教授有什么理由要求学生必须在40岁拥有4000万身家?学生能不能达到4000万身家,一切都是未知数,老师只教给学生知识和理念,并没教其具体的发财手段,为何要求学生一定能发大财?请问你教给学生如何赚钱的本领了吗?
其六,将这种功利性思维延伸下来,试问董教授现在有多少身家?多少身家才配做这些学生的老师呢?如果董教授没有足够的身家,是不是就不配了呢?
其七,董教授为学生定下4000万目标,底气何在?董藩的身份是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为何如此大力鼓吹金钱至上,鼓励向钱看,这一结论是否源于他多年对房地产业的观察和思考?
其八,董教授这种思维会不会产生误导?一旦极力蛊惑学生向钱看,学生受其感染一味向钱看,能否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会不会采取不正当手段牟利?
其九,这是为了一时炒作哗众取宠还是董藩的财富信仰?曾有记者披露,董藩当初为了引起媒体关注,曾在一些记者的博客留言索要邮箱地址,然后将自己撰写的万言书投给很多媒体,终获成名。如果是炒作,不能不令人叹息。
其十,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精神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育人理念是“治学修身,兼济天下”,一心往钱看、满脑子铜臭的教授,是不是有悖北师大校训精神和育人理念?
当然,需要厘清的是,金钱不是坏东西,不必谈钱色变,一谈钱就假装清高,是另一种极端。多年前,人们陷入误区,认为财富是腐朽的东西。但是,同样不能用金钱代替一切,陷入拜金主义之中。此外,也不必对董教授的言论进行道德抨击,他所说的只是一家之言,他完全有自由表达的自由。笔者认为,其言论的最大价值在于,他对金钱的膜拜,向公众提供了一次社会大讨论的契机,即,当前,我们该如何看待金钱、成功?他还提醒我们,当前拜金风为什么愈演愈烈?也许,当官员陷入GDP崇拜、高校向权贵弯腰、社会上信仰谁有钱谁光荣……的思绪弥漫不散时,董教授的4000万论,并不显得多么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