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共产党是文化发展的反义词

作者:胡少江 发表:2011-12-20 08:4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中国发展是一种非均衡的模式

“建设文化强国”的口号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官方媒体的通栏大标题中和政府官员们的讲话稿里。尤其是今年十月,中国的执政党还专门召开了一次中央全会来讨论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这充份反映了在中国的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之后,中国政府深切感受到自己在国际上的文化弱国地位,急切地希望通过文化提升来增强自己在世界舞台的软实力。

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在经济上大胆地引进市场机制,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充份地利用了自己在劳动成本低廉方面的相对优势,及时地把握了进入全球劳动市场分工的历史机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中国的发展模式一直是一种非均衡的模式,这种非均衡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内部的失衡,更多地还表现在经济与文化、道德和政治发展之间的失衡。

这种失衡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招致了显著的负面效果。在国际上,虽然经济得以增长,但是中国仍然在继续延续数百年以来在文化层面的“寄生”状况。一个具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无论是从包括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等在内的广义文化上,还是从文学艺术等狭义文化上看,中国没有能够向世界文明贡献任何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财富,也不具备与世界强国抗衡的软实力。

在国内,中国社会正遭遇到空前的道德文化的空白。三十多年市场化的进程瓦解了自共产党执政以来从苏联引进的那一套列宁主义的价值体系。共产党既有的官方意识形态完全丧失了解释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理论力量。在中国民众的眼中,它早已经成为一种荒诞无稽的宗教狂言,成为执政党用来自欺欺人的笑料。

文化和道德遭遇双重的挫折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遭遇到双重的挫折。首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为了使自己的以“专政”为核心的统治合理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进行了系统性的摧毁,这些破坏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顶峰。共产党狂妄地以为可以用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取代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社会作用,但是没有料想到,他们虽然成功地摧毁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但是他们自己的宗教式的意识形态随后也很快地被中国人民所抛弃。

同时,在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和传统的稳定社会中成型并发展的传统中国文化,自己本身没有能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充实,还日益沦落为统治者的工具。不仅没有推动社会进步,甚至日益丧失解释现实社会现象的能力。因此不仅在外来文化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就是在国民心中也失去了民族文化应该起到的凝聚作用。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轻易地将那些被西方主流社会视为糟粕的列宁主义的邪说引进中国,并将其奉为主导的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客观地说,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竞争中没有表现出优势,并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但是毫无疑问,共产党是摧毁中国文化和道德的最为邪恶的力量,是那根“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没有了文化内涵,失去了道德基础,中国成为一个完全依靠武力来维系秩序的社会。中国人成了追求财富不择手段的卑鄙者的代名词。虽然这对于暂时减缓共产党维系政权的压力起到了些许的作用,但是随后带来的社会全面崩溃则是共产党所始料不及的。

文化发展与中共统治势同水火

众所周知,维持统治社会的政治特权已经成为共产党的唯一目标。但是,如果社会崩溃了,失去统治的目标,这一特权也就失去了意义。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以列宁主义为内核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以民主自由为内核的人类主流价值观面前节节败退,正在从另一个方面威胁中国共产党试图永久垄断政治权力的企图。

正是在这一社会治理的危机中,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提文化道德的建设。但是,由共产党来提倡文化道德建设,尤其是重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这本身就具有语义上的内在矛盾。因为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的反义词。更确切地说,摧毁传统文化和道德是共产党存在的唯一理由。

文化发展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成员在思想上的自由竞争,没有这种竞争,绝对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和昌盛;也不会有属于广义文化范畴内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繁荣。至于广义文化范畴的社会价值观或者社会道德,最为基本和核心的底线就是诚实。中国是一个没有自由的社会,是一个没有自由地坚持诚实的品行的社会,因此,中国不具备真正的文化和道德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个条件只有在共产党离开中国的历史舞台之后才能够实现。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动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