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压力之下,中国的物价何时腾飞?(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8年9月15日讯】虽然2018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升温,让市场对未来的通胀预期基本达成了一致,但通胀何时开始成患却是很需要研究的问题。
从下表观察可见,中国的进口总金额从2017年11月开始(2月农历新年月份除外),一直变化不大。这里或有政策的原因,是平衡国际收支、稳定外储的需要,当国际收支开始承压的时候,需要稳定进口。
2017年9月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数据一览(作者制表)
未来,刺激通胀成患的应该是下面两个因素的组合:
第一,是金融因素。
当外储出现快速下降威胁到进口的时候,就会形成通胀的刺激因素。
为何现在出现了控制进口的迹象哪?肯定和经常项目有关。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数据,2018年一季度,中国经常项目逆差为341亿美元,这是2001年6月以后,中国第二次出现经常账户逆差,也是最大的一次。二季度的经常项目为顺差58亿美元。上半年经常项目为逆差283亿美元。此时,就不适宜继续扩大进口,否则国际收支的压力加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加大。
未来,如果经常账户再次出现季度逆差,尤其是逆差规模比较大的情形下,进口受到的制约就会比较严重,此时,对通胀的刺激性就会增强。考虑到贸易战的影响会在本季度或下一个季度开始显现,需要密切关注经常账户数字的变化。但估计对进口产生明显影响的时间应该不会迟于明年一季度。
第二,是贸易战和库存的因素。
中方已经使用大豆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进行反击。当对美国大豆征收25%的关税之后,自美国进口的大豆成本就会上升,进口商就会将订单转移到巴西和阿根廷。但巴西和阿根廷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大豆的进口需求,就会造成进口的下降。2018年5-7月中国大豆进口量出现下滑,分别为969、870、801万吨,7月份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6%。
为什么进口下降,国内价格却变动不大哪?这应该与库存有关。这是很多人忽视的问题,库存状况对价格的影响有时比产量变化更重要。
到今年5月,中国库存大豆为773万吨。假设这个数字到今天没有改变,2017年中国消耗大豆11079万吨,平均每月923万吨,如果今后每月进口数字按800万吨计算,每月缺口是123万吨,库存的773万吨还可以满足补充未来6个月的供给。6个月之后,就只能采购美国大豆,在关税的影响下,带来的是价格的快速上升。
中国有几个省份出现了非洲猪瘟,或许会少量影响大豆的需求,但生猪存栏量的下降,会影响猪肉的供给,推动猪肉价格,同样会刺激通胀,所以,这一因素对通胀的影响不可以不考虑。
美国大豆的国际价格会明显低于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价格吗?似乎不可能,因为一旦出现明显价格差距的时候,欧洲就会采购美国大豆,让两者的价格趋于一致(即便有差别,也不会大)。可这会让将来南美和美国大豆的到岸价不一致,此时,南美大豆就会提价,让到岸价趋于一致。
自从贸易战爆发之后,巴西大豆已经出现多次提价。5日,阿根廷总统马克里说,将对出口商征税以提高政府收入,也会提升阿根廷大豆的价格。这都是对未来预期的反应,让南美与美国大豆的到岸价趋同。
也就是说,6个月后,也就是明年的二、三月份(中国新年前后),大豆库存就会耗尽,国内采购商在与国外谈判时会处于被动地位,有望迎来大豆价格的快速上升。
上述只是以大豆作为说明。事实上,7月其它农产品的进口也出现了下跌,有些品种的跌幅还很大,比如:玉米同比下降63.7%,小麦同比下降43.3%,大麦同比下降16.2%,高粱同比下降62.5%,与大豆进口同比下降的原理或许是一致的。
大豆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其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包括禽畜肉类、水产、食用油、食品等。
今天,一些商品的价格正在成“妖”(比如扑尔敏的原料药),这是在进口受限之后,国内很多厂家就对商品价格具有了垄断能力,当然有能力肆意提价。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因为国内商家一旦肆意提价,商品进口就会增加,对价格形成打压。但这种成妖的价格终归反应在部分商品上,对通胀的影响还相对温和。可一旦农产品和食品价格普遍上涨,就会形成全面通胀,让通胀成患。
上面应该密切重视这一问题了,这关系到十几亿人民的生活,特别是会严重影响我们这些底层民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