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地球不容樂觀

發表:2002-06-06 22:2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今年5月中旬發行的《全球環境瞭望-3》,是給聯合國第一次環境會議召開30週年和年底即將召開的可持續發展峰會的獻禮。

  在1972年以前,很少有人理解什麼叫做「環境保護」,各國的政府機構中幾乎都沒有設立專門的環保部門,也沒有關於環境狀況的數據報告。1972年,100多個國家參加的斯德哥爾摩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成為現代環境學的一個里程碑,世人突然發現,原來環境問題同經濟發展等問題同等重要。此後,各國政府才相繼設立環保部門,才逐步達成了「地區政策將影響全球環境」的共識。

  人類面臨的環境挑戰

  1、土地資源:退化的威脅

  土地對人類意味著什麼?食物、自然環境和居住場所。土地的任何變化都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在過去30年中,我們的土地變成了什麼模樣呢?

  與1972年的狀況相比,2002年世界人口數量增加了22億。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產出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人類開始大量使用化肥,1972-1988年間,化肥使用量每年增加3.5%。

  儘管如此,科學家們在對64個發展中國家進行調查研究後發現,1985-1995的10年間,世界上仍有眾多地區的糧食產量增幅遠低於人口的增長速度。而過度使用化肥帶來了嚴重的後遺症:土質退化、水源污染。全世界除山脈和沙漠外的所有可耕種土地中,有23%已經或多或少地退化,並直接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

  亞洲的土地狀況尤為嚴峻,13%的土地已經退化,一半以上的旱地受到沙漠化威脅。

  2、森林資源:造林趕不上毀林

  森林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10%,而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種類卻佔總數的90%;地球陸地上約1/3的地方被森林覆蓋,為人類提供氧氣,還提供了許多附加森林產品。因此,早在1972年的斯德哥爾摩會議上,森林就被列為最大、最複雜、最永久的生態系統。

  全世界每年新造林520萬公頃,但是森林砍伐的面積卻達到1460萬公頃,在20世紀90年代,地球上仍有2.4%的森林因此消失了。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全球氣候轉暖,在過去5年中,森林自燃而引發的森林大火在澳大利亞、巴西、印尼、美國、墨西哥接二連三地發生,許多國家多年植樹造林的成果毀於一旦。目前,森林正以極快的速度消失。

  亞太地區森林面積佔全球森林面積的18.8%。東南亞地區每年伐林230萬公頃,而東亞和太平洋西北地區每年的林地面積則增加185萬公頃。《全球環境瞭望-3》稱,其中中國的造林功勞最大。我國的森林覆蓋面積從1993年的13.9%上升到2000年的17.5%。截至2001年,我國的植樹造林面積已達4670萬公頃。

  3、生物多樣性:近五分之一的生物將絕種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種生物?科學家們稱目前所知的有175萬種,加上還不為人類所知的那些生物,總數將達到1400萬種。對人類來說,這些生物意味著財富和健康。1997年最暢銷的25種藥品中,有10種的原材料取自大自然中的生物;而全世界75%的人通過服用這類大自然藥物來治療疾病。

  但是,生物正以極快的速度滅絕。在2000年列出的一份「瀕危名單」中,24%的哺乳動物和12%的鳥類都榜上有名。動物學家們稱,在未來的100年中,有15%-20%生物將絕種。

  4、水資源:淡水缺乏和污染

  地球上有14億立方公里的水資源,只有2.5%是人類可以飲用的淡水,而這其中多數卻以冰和雪的形態存在,為此,人們總是感到水不夠用。歷史上包括5次中東戰爭在內的許多衝突都同水資源爭奪關係密切。

  目前,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度或嚴重缺水環境中。科學家們預計,到2020年,隨著人口繼續增加,用水需求也將增加17%。

  除了缺水外,無法飲用到純淨的水也讓無數人患病送命。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20億人受到瘧疾的威脅,每年因此喪生者多達100萬-200萬;每年40億起腹瀉病例,2200萬人死亡;發展中國家10%的人口感染上腸道疾病;有600萬人因沙眼導致眼盲;共計2億人感染上血吸蟲病。

  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和印尼的淡水資源佔了整個地區的一半。但是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在用水緊張地區的名單上,印度榜上有名。

  5、海洋資源:污染與過度開發

  在1972年,各國就海洋資源所面臨的主要威脅達成共識:海洋污染,對海洋生物的過度開發,海岸動植物棲息地逐漸消失。從此各國開始想盡辦法緩解這些威脅。然而到了2002年,所有的問題依然存在。

  與淡水污染相同,海洋污染也會威脅到人體健康。「赤潮」是海洋污染的惡果之一,從1972年到1998年,世界各地區共遭受到17次大的「赤潮」襲擊。

  6、大氣污染:5%的疾病與此有關

  全球5%的疾病是由大氣污染造成的,其中最常見的是哮喘病和呼吸道過敏症,孕婦產下死嬰也與此有關,每年喪生於大氣污染的人竟有240萬。亞太地區的空氣污染較為嚴重。

  過去30年裡,各國一直將保護臭氧層當作一項最重要的環保目標,但臭氧層還是越來越薄,臭氧洞也越來越大。2000年9月的統計數字顯示,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在春季和冬季時,臭氧以每年6%的速度消失;在南半球中緯度地區,這一數字為5%;春季的南極地區為50%,北極15%。全球臭氧空洞的面積達到了2800萬平方公里,幾乎有3個中國那麼大,在該地區居住的人幾乎是赤裸裸地暴露在強紫外線的照射下。幸而地球臭氧層具有自動恢復能力,環境學家們樂觀地認為,如果各國都能自覺控制廢氣排放量,在未來一二十年中,臭氧層會不斷自我修復,到本世紀中期將達到1980年以前的水平。

  7、城市化:城市人滿為患

  30年前,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現在,城市人口比例為47%;據估計,到2007年,這一數字將增到二分之一;到2050年,城市人口將達到65%。

  城市越來越大,居住空間卻越來越擠,城市垃圾處理也成了大問題。在亞太地區,除了香港和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紐西蘭的一些城市外,其它城市都沒有足夠的固體垃圾處理設備。

  8、災難:受災人口趨於增加

  人們常以為只要有先進的科技,就可以抵禦災難。然而事實卻是,20世紀90年代同80年代相比,科技進步了,而受災人口也增加了6400萬。在各種人為和自然災害面前,人類顯得如此無力。

  經濟極不發達國家災難的發生尤其頻繁,約有一半人口隨時受到嚴重災害的威脅,12.2%的人過去15年中平均每年遭遇2-8次大災。

  「禍水」真是一個非常貼切的形容,因乾旱、暴風雨和洪水等與水有關的災難而喪生的人口佔了自然災害遇難者總數的90%。其中,洪水受災者佔自然災害總受災人數的三分之二,經濟損失巨大。與洪水相比,飢荒造成的經濟損失雖然不多,卻十分致命,自然災害的喪生者中有42%死於飢荒。

  最近特別受到關注的自然災害當數「熱浪」,1995年美國有600人因為天氣炎熱引發呼吸道和其它疾病而斃命。

  選擇哪種發展模式

  過去30年的發展充滿了變數。我們也幾乎無法真正預言出30年後的地球會是什麼模樣。

  但是,現在種下什麼種子,將來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實;現在採取不同的措施,30年後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也就大相逕庭。《全球環境瞭望-3》中提出了4種不同的發展模式:

  ●一切從市場和經濟發展角度出發,全力推進全球化進程,這是當今眾多工業化國家追求的模式;

  ●有極其明確的發展目標,通過政策制定下來,並嚴格按照政策要求發展,這是某些發展中國家採用的模式;

  ●將安全放在首位,一切措施都為國家安全服務,「9.11」後美國的發展與這種模式越走越近;

  ●全世界相互協作,在不傷害環境和別國的情況下實現自身發展目標,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前還沒有國家能夠做到這種模式。

  從保護環境的角度來說,顯然第一種模式後患最多,最後一種模式最理想。

  1、環境服從經濟---後患最多的模式

  在今天世界主要的工業國家中,經濟全球化是最熱的話題之一,發達國家的首腦們三天兩頭碰面探討如何推進全球化進程,歐盟多數國家開始統一流通歐元,經濟全球化趨勢似乎勢不可擋。

  而自然環境卻要為經濟的發展付出代價。到2032年,全球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將達到150億噸,比2000年增加70億噸,在未來許多年裡,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二氧化碳增加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全球氣溫升高。從2030年起,每10年氣溫將升高0.27攝氏度;而從2050年開始,這一增幅將升至0.36攝氏度。對動植物來說,大氣和氣溫、氣候的變化就是災難,在全球72%的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剛果盆地和亞馬遜地區,生物種類將迅速減少,大量瀕危動植物將滅絕。

  自然和文化遺產成為旅遊勝地,遊人蜂擁而至,污染加重;高溫天氣讓海平面不斷升高,雖然不會出現電影《未來水世界》中描述的那種沒有陸地的情景,但一些小島國家面臨「滅亡」,不得不遷往它處;有機污染物不斷增多和擴散,浮在海面形成「赤潮」,2010年後「赤潮」將出現在地中海地區,2020年後困擾印度洋;農產品受到污染的威脅,糧食價格暴漲;純淨的水越發昂貴,買賣水源成為一項巨大的產業,為了喝到無污染的淡水,一些公司和國家將從兩極搬運冰塊,甚至冰山。

  2、可持續發展為先---理想的模式

  這種發展模式對改善自然和社會環境顯然都是最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經過一段時間的增長後,到2032年將大幅減少,甚至低於現在的水平;氣溫升高的幅度和生物滅絕的速度在四種模式中是最低的;從社會環境來看,各國為了共同的發展目標和睦相處、共同努力。

  但是,世界各地的發展程度不同,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或許有人根本還不明白什麼叫作「可持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所有國家都在同一階段採用同一的新規則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呢?這是一個課題。

  3、未來仍然不容樂觀

  即使是在第四種模式下,許多環境指數顯示,自然環境的破壞仍可能進一步加重。那麼,30年後的世界有可能呈現這番景象:

  全球人口數量將超過70億,糧食較為豐富,但純淨淡水卻極度匱乏(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