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也有個別說得較好而讓人心裏為之一熱的:知識份子要是都能像這樣知道我們民族需要什麼精神,那該多好啊!但是,面對絕大多數的上述情況,心裏不免隱隱作痛:一,這些二三十歲的青年人,在研讀期間正是奠立學術思想的時候,是影響其一生的時候,而思想資源如此貧乏,以後如何做學問呢?--這是文科,不是理科啊!二,他們已走入知識份子的行列,是民族精神食糧的生產者啊!我覺得帶他們的導師是失職的,真想問他們的導師都是誰。可是轉念一想:那又有什麼用呢,他們的導師難道不也是我們教育的產品嗎?師生們所缺的,難道不正是我們的教育所缺的嗎?
我們的教育缺什麼?缺理性!我們的教育,有求生的教育,這種教育給人以社會生存和政治生存以及自然生存方法,充滿了計謀和韜略的同時,幾乎把一切人文理性都變成工具理性,為求生而服務。我們的教育,有求美的教育,詩詞歌賦,音樂繪畫,都有相應的審美追求。我們的教育,有求善的教育,視善為做人的美德和追求,十分可貴。但是,我們的教育,最缺的就是求真的教育。
求真,就是窮其事物的本相,揭穿事物的實質,讓人聽個明白,看個明白,想個明白,做個明白,活個明白。為此,一切歷史的和社會的偽飾都應該剝去。這個剝的力量就要靠理性。上帝沒有給我們慧眼,人類歷史的汪洋中沒有航標,民族和社會要發展,每個個人要發展,只有靠理性。善是沒有眼睛的,美也是沒有眼睛的,在沒有理性指導的情況下,它們往往會成為工具而被利用,與求美和求善的目標反向而行,此時再與求生匯合起來,形成控制人精神和行為的精神文化,什麼樣的人間禍殃都可能製造出來。我們民族的專制文化和民眾身上的精神枷鎖不正是這樣產生的嗎?
我們的民族缺少理性,教育也缺少理性,所以思想資源的匱乏是必然的。而越是匱乏就越是封閉,越是封閉就越是匱乏。這就使不少學人和教育共同陷入原地循環:用傳統文化解釋和研究傳統文化,指導未來。結果,說來說去還是兩千年如何如何,以後要如何如何,還得像以往如何如何。按說,經過五四之後,特別是在當前與世界接軌(主要應是思想文化接軌)的今天,這種封閉式的教育和研究方法應該改變了,可是為什麼還繼續存在而很少注入理性的活力呢?我們的理性素質太弱了,一代一代人的思想貧血症太重了。
一定要"補血",這就需要現代化的"紅桃K":用人類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反觀中國的思想文化、歷史文化、政治經濟和倫理道德,在同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和大撞擊中豐富自己,更新自己,壯大自己,發展自己。只有這樣,我們的求美和求善才能擁有一雙明亮的不受欺蒙的眼睛,我們的人文科學才不至於淪為純粹的求生工具,我們的人文科學研究和教育才不會陷入原地循環。
湖南《湘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