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獲諾貝爾獎的華人都不是中國人

作者:周筱贇 發表:2009-10-10 03:5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核心提示:

目前公布的諾貝爾獎的獎項裡,讓愛國憤青歡呼雀躍的無疑是華人科學家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了,不過,讓愛國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錕雖然是華人科學家,卻是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他得到諾貝爾獎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國標準電話電纜公司任職時完成的。

到目前為止,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的華人已有8位,李政道和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崔琦、朱棣文、錢永健、高錕,他們全部都不是中國人,他們受的教育,和新中國教育幾乎都毫無關係。

這是什麼原因呢?道理很簡單,現在國內的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培養腦殘的基地。科學研究,是依賴於創新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能力。而60年來新中國的教育,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養死記硬背,記住唯一標準答案的應試教育。

這幾天,諾貝爾獎的各個獎項逐漸公布。目前最新公布的是諾貝爾文學獎,由德國女作家獲得,此前幾天已經公布的化學獎,由美國和以色列科學家共同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由三名美國科學家獲得。

目前公布的獎項裡,讓愛國憤青歡呼雀躍的無疑是諾貝爾物理學獎了,是由華人科學家高錕和兩名美國人獲得,表彰他們對於光纖通信的突破性研究。不過,讓愛國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錕雖然是華人科學家,還曾經擔任過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卻是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他得到諾貝爾獎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國標準電話電纜公司任職時完成的。1944年,高錕就隨父移居英國殖民地香港,入讀聖約瑟書院,1957年畢業於英國格林尼治大學電機工程系,1965年獲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國內媒體在報導華人獲得諾貝爾獎時,總千方百計想找出他們和中國的關係。去年錢永健獲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國內媒體都報導他是錢學森的侄子,某媒體採訪錢永健,還稱他獲獎是中國人的驕傲,錢永健當場就說,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

不僅如此,其實只要統計一下,就會發現,到目前為止,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項的華人已有8位,他們分別是:

195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和楊振寧、
197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
198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李遠哲、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
199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
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

他們全部都不是中國人,他們受的教育,和新中國教育幾乎都毫無關係。

李政道、楊振寧畢業於民國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後赴美求學;丁肇中的中學時代在臺灣度過,後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就讀;李遠哲畢業於臺灣大學,後赴美國柏克利加州大學就讀;朱棣文和錢永健則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出生在美國,所有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在美國完成。高錕的情況上面介紹了。

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唯一隻有一位,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曾接受過新中國的基礎教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崔琦,他1951年曾在北京讀中學,次年就到香港培正中學就讀,隨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就讀。

也就是,新中國的教育沒有培養出一位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的獲得者。哪怕是在中國讀過小學、中學、大學,然後跑到外國去發展的,也都一個沒有。這是什麼原因呢?道理很簡單,現在國內的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培養腦殘的基地,一批批的腦殘都是他們培養出來的。

科學研究,是依賴於創新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能力。而60年來新中國的教育,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養死記硬背,記住唯一標準答案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只需要你背誦惟一的答案,不需要你知道得出這個答案的證據;只需要你在考試中一字不差地默寫出答案,不需要你去思考答案背後的邏輯。

記得我讀小學時,有一位馮姓老師,不知道從哪本教學參考書裡抄來課文裡古詩的翻譯,要求我們背誦,考試時考到古詩翻譯,必須嚴格一致,不能用自己的語言翻譯,錯一個字就要扣分。直到我讀大學,還有一個侯姓老師,誇耀她最得意的一個女生,能夠把她講課時的解答,在考試時一字不差地默寫出來。這確實厲害,但這樣還要人腦做什麼用?人腦的作用就退化成了電腦的複製粘貼了,而且是單信息源的。

答案已經有了,而且只能是老師的那個標準答案是正確的,不那麼答,考試就沒分數。這樣的應試教育體制,怎麼能指望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轉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