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由投資者買單?

作者:葉檀 發表:2010-06-22 14:0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銀行改革上市的成本究竟由誰來承擔?在最後一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農業銀行上市之時,這一問題水落石出,財政部、股民與納稅人買單,國民財富遭到隱性侵蝕。

按照農業銀行披露的正式招股說明書,財政部與農行將設立共管賬戶「特別共管基金」,置換8156億元的不良資產,存續時間為15年。農行並不孤獨,據報導,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信達將複製工行財務重組的模式,與財政部共設「共管賬戶」,將信達歷史上形成的2000多億元巨額挂賬損失剝離至此賬戶,存續時間初定為10年。信達所欠數百億元央行再貸款也將停息挂賬。

欠債高高掛起,賬本總要做平。

有幾種辦法,一是收回不良貸款,不良貸款回收率越高,欠賬也就越少。無論是賣資產還是賣項目,我國四大國有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回收率在20%左右,也就是說,還有80%無法彌補。問題在於,舊不良資產被回收,而新的不良資產被不斷創造,目前四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挂賬的政策性不良資產損失合計至今仍高達約1.4萬億元,與十年前對口接收的不良資產規模幾乎持平。

另一種辦法是暫時挂賬,等待市場資產價格穩定上升後,彌補龐大的缺口。比如美聯儲在金融危機期間,購買國債、從金融機構手中購買了上萬億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去年由於市場回暖,美聯儲低價收購的證券盈利,根據今年5月24日美聯儲向美國國會提交的年報,2009年盈利總計534億美元。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向平衡跨出了一小步。

最後也是最糟糕的辦法是釋放注水貨幣,稀釋全民財富為銀行買單。美國是逼迫全球美元投資者買單,其他國家匯率上升則美元的國際債務就將大大降低。我國人民幣不能自由流通,只能在國內讓內部人買單,買單形式多種多樣,如銀行獲得低息甚至無息再貸款,如核銷銀行和國有企業呆壞賬,讓企業與個人付出高額的貸款利率。

目前全球都在採用最糟糕的辦法,互相剝奪對方的財富,來彌補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歐元區匯率下降到歷史低谷,美國還在大規模發放美元債券,而日本的積極財政政策相當於幾十年的負利率不變,中國不斷地讓金融機構上市。

相比而言,在國內的信用保護國內居民的財富方面,歐洲好於美國,美國好於日本。歐洲在匯率政策上與鄰為壑,但是在經濟體內部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在貨幣方面實行較為嚴格的通貨膨脹目標制;相比而言,日本的財政紀律糟糕透頂,國民的龐大儲蓄全部成為政府發放貨幣與維持低息的抵押品。

中國金融機構上市之後盈利與資產價格不斷上升,卻未能彌補不良資產的缺口。以往不良資產回收部分抵消了不良資產率,但建行等銀行上市之後,資產溢價收益等都成為銀行自己的保值增值成果。

我國的共管賬戶採取的是美國式的做法,先把不良資產掛起來,而後通過分紅、資產溢價等逐漸填補漏洞。

工行、農行在剝離不良資產時,分別與財政部建立了損失類貸款2460億元、8000多億元的共管賬戶,工行共管賬戶已經提前歸還,而農行未來靠多種渠道核銷,包括後續可以獲得的部分所得稅退稅、財政部的股本收益、不良資產回收現金等,也不排除財政部減持少量股權方式。如此一來,工行、農行上市之時資產表健康、漂亮,可以溢價發行,而後財政部與工行、農行通過分紅、出售資產,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消除不良貸款舊賬。這就意味著,中國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必須在10年時間內有大幅提升,而且從理論上說,中國金融機構的股價在10年時間內只能升不能降。

可怕之處在於,所有金融機構全都要走上注資、上市之路,投資者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為金融機構買單。信達已經成為一家橫跨銀行、證券、保險、地產等領域的巨無霸金融機構,在借殼ST天橋上市後,目前在謀求整體上市。中國的不良資產處置公司不僅不會退出歷史舞臺,相反,這些公司還在大舉擴張,使我國的國有金融機構規模越來越龐大。

中國投資者為金融機構所付出的高溢價過程將十分漫長,漫長到看不見盡頭。

来源:每日經濟新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