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自飄零水自流」(組圖)

作者:李曉徑 發表:2017-03-18 2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省濟南人。李清照與趙明誠有著不同的官宦背景,故而有著美麗淒婉的愛情故事。李清照的一生,飽受戰亂流離,歷經悲歡離合之苦,她的詞就是她一生經歷的體現,除了作詞遣懷的愁苦及哀傷外,卻有著一種不凡的堅韌。

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父親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李清照的早期生活優裕。她自幼愛好文學,博聞強識,秉承家學,才華過人。「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朱彧《萍洲可談》別本卷中稱揚她的「詩文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

少年時代的李清照隨父親生活於汴京,京都繁華,已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她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在讀了著名的《讀中興頌碑》詩後,她寫出了兩首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借詩嘲諷唐明皇「安史之亂」,涉世之初即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深刻的憂慮。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趙、李族寒,素貧儉」。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到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文物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

兩年後,趙明誠步入仕途,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且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他們通過親友舊故,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有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計無所出,只好歸還了人家。為此,「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這一對夫婦,對金石文物情有獨鍾,實質上起到了保護文物的作用。他們是文明的傳承者,文物的保護者。李清照可能不曾想到,日後她會為保護今日的典藏歷盡萬般辛苦!

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可以說是一段最快樂的時光。但是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新舊黨爭」把李家捲了進去。李清照出嫁後的第二年,即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名列元佑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為救父之危難,李清照曾求助自己的公公,寫下《上趙挺之》,留下「何況人間父子情」、「炙手可熱心可寒」的肺腑之言。然而,趙挺之對此視而不見,自己卻一路升遷,六月拜尚書右丞,八月進尚書左丞。

雖然有政治聯姻的背景,但李清照與趙明誠之間的愛情是純潔的,此時的趙明誠是真心實意扶持李家的,並沒有因來自朝廷和家庭的壓力而對李清照有二心。然而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佑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崇寧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詔禁元佑黨人子弟居京;辛巳,詔:「宗室不得與元佑姦黨子孫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

崇寧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續資治通鑒》卷八十八)。偌大的汴京,已經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她不得不隻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情投意合的恩愛夫妻,面臨被強行拆散的危險,

崇寧四年(1105年)暮春,趙挺之始進拜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六月,「(因)與(蔡)京爭權,屢陳其姦惡,且請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罷右僕射(《宋史.趙挺之傳》)。又過了半年,崇寧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罷相,趙挺之復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此同時,朝廷毀《元佑黨人碑》,繼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格非等「並令吏部與監廟差遣」(《續資治通鑒拾補》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歸汴京與趙明誠團聚。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復相。三月,趙挺之被罷右僕射,五日後病卒。卒後三日,即被蔡京誣陷。家屬、親戚在京者被捕入獄,因無事實,七月獄具,不久即獲釋。但趙挺之贈官卻被追奪,其子的蔭封之官亦因而丟失,趙家亦難以繼續留居京師。李清照只好隨趙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開始了隱居鄉里的生活。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秋,李清照、趙明誠屏居青州。無情的政治災難沒能使他們倒下,次年的李清照只有25歲,命其室曰「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歸來堂」,顧名思意,容易讓人想起《歸去來兮辭》,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歸去來兮辭》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句,故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此時的李清照,大概已看破紅塵,心無挂礙。突顯其有修煉得道之志向,無意於人間名利之爭奪。

青州古城是古齊國的腹心地區,是古老的文物之邦,豐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時有出土。在《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對此作了較為詳盡紡敘述:「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彞、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政和四年(1114年)新秋,趙明誠題「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云:「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題于歸來堂。」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趙明誠大體上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

「花自飄零水自流」
李清照塑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李清照沒有孩子,這一方面使他們夫妻專心致志從事於金石的研究與文學的創作,並不影響琴瑟和諧;另一方面膝下無歡,加重了李清照晚年的孤寂與愁苦。其實,如果故事就到這裡結束,不失為一段佳話。然而,仕途變幻,政治風雲,烽火狼煙。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38歲。春、夏兩季仍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趙明誠嘗游仰天山水帘洞並題名刻洞內石壁。不久即知萊州。初,李清照未同行。至秋八月,清照才由青州赴萊州。

宣和七年(1125年),李清照42歲。趙明誠改守淄州。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李清照43歲,仍隨趙明誠居淄州。是年,趙明誠因平定地方逃兵擾亂有功轉一官。

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44歲。金人大舉南侵,俘獲宋徽宗、欽宗父子北去,終成「靖康之恥」,北宋朝廷崩潰。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為高宗,南宋開始。是年三月趙明誠因母親死於江寧(今南京市),南下奔喪。八月,趙明誠起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

戰亂流離,趙明誠並非將才,卻要一展抱負。此時的李清照,應該已識得愁滋味。「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元代伊世珍的《瑯嬛記》卷中對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有過一段記載:「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今人王仲聞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則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傢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遊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這首詞肯定不會寫於新婚後不久。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後夫妻感情甚篤,兩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後來近十年時間又一起屏居山東青州,一直到趙明誠起復再次出來做官,兩人才有了分手離別的時候,這首詞應該作於這一段時間。

也有人認為是這首詞是寫在李清照被逐出京城趙家之時,但趙明誠實非其父落井下石之人,當是時,他們仍對未來充滿憧憬,李清照不會如此的心生失望,寫出「花自飄零水自流」的心灰意冷和決絕,也不可能對「情」字如此難以解脫,她不是絕情之人。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的上闕把相思之情抒寫得如此唯美!而下闕才是作者最真實的心境。

北方局勢緊張,李清照著手整理遴選收藏準備南下:「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錄後序》)十二月,青州兵變,殺郡守曾孝序,青州剩餘書冊被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曾這樣記載此事:「青州故第,尚鎖書冊用屋十餘間,期明年再具舟載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

當李清照押運15車書籍器物,行至鎮江時,正遇張遇陷鎮江府,鎮江守臣錢伯言棄城而去(《續資治通鑒》卷一0一),而李清照在兵荒馬亂中將這批稀世之寶,於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寧府。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三月與李清照「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金石錄後序》)。舟過烏江楚霸王自刎處,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絕句》以吊項羽。這首詩也被認為是諷進諫趙明誠而作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五月,至池陽(今安徽貴池),趙明誠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回憶說,趙明誠將「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

八月十八日,趙明誠由於途中感疾,竟卒於建康。李清照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葬畢趙明誠,李清照大病一場。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