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見中國皇帝時 什麼東西成了必備禮物?(組圖)

發表:2019-12-12 07: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西方人見中國皇帝時什麼東西成了必備禮物?
相比於康熙的重視時鐘的科技內涵,乾隆帝更加注意時鐘觀賞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明代中葉,傳教士最早將西洋自鳴鐘帶進廣州,在明末的「廣州交易會」上,自鳴鐘是中葡貿易的商品之一。而明末西來的第一批傳教士,就是靠用「自鳴鐘」賄賂廣東的地方官員,才得以登陸中國。

1580年,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跟隨葡萄牙商人來廣州,向兩廣總督陳文峰獻上包括自鳴鐘在內的貴重禮物,請求能留居中國。陳文峰貪圖這些西洋禮物,不顧當時正在海禁,同意他在暹羅驛館居住了3個月。

為了投中國人所好,羅明堅還親自調試「自鳴鐘」,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把歐洲一日24小時改為中國獨有的一日12個時辰,把阿拉伯數字改成中文。

而對於利瑪竇,西洋鐘錶也是重要的禮物。1601年,他獲准進京覲見皇帝,通過太監馬堂送給了萬曆皇帝一份重禮。其中,有兩隻鐵制的自鳴鐘。

靠這些西來的奇器,利瑪竇獲准留居於宣武門內,為傳教布道打下了基礎。為了便於管理利瑪竇送來的這兩隻鍾,皇帝在欽天監找來4個學員,向他學習制鐘、使用和保養的方法。

從此,在西方人每次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中,製造精巧的「自鳴鐘」幾乎是必備的禮物,最典型的要屬馬戛爾尼使團。據參加使團的英方人員回憶,英國方面在選擇禮品上相當謹慎,禮品中「最能說明自己國家現代化程度的禮物是一台天文地理音樂鍾」。

鐘錶深受清帝喜愛

康熙、乾隆二帝都雅好收藏鐘錶,乾隆初期,耶穌會教士沙如玉估計清廷已有自鳴鐘4000 具以上。當時自鳴鐘之聲在紫禁城內終日隨處可聞,時鐘已成宮廷生活必需品,作為舉行各種宮廷儀式的時間依據。

如此多的鐘錶,僅日常維護就是一件很繁重的任務。更何況每逢冬至、元旦、萬壽前夕,如此多的鐘錶還要集中修理並重新陳設起來。

每年皇帝要出巡、圍獵,做鍾處還要選擇上好的鐘錶供皇帝沿途御用。在不斷製造精美新鐘的同時,乾隆還常命令拆毀構造簡單、造型普通的鐘錶。

據記載,從乾隆51年到53年,僅僅3年時間,拆毀的舊鐘達115件。而乾隆也成就了一個鐘錶製作的繁華期。這一時期鐘錶的質量和數量均達到了清代鐘錶製造的頂峰。

乾隆喜歡西洋鐘錶,還常常親自對設計的鐘錶指手畫腳。在歷史文檔中,除了冷冰冰的政令和諭旨,還可以看到乾隆如何設計鐘錶的記載:乾隆八年,12月,乾隆傳旨「要做鍾處西洋人做一件玩意鍾。」

一個月後,制鐘處上報:「西洋人畫得八仙慶壽、海屋添籌山子、樓台紙樣一張。」乾隆覽後,發御旨:「外面樓做杉木彩漆,欄杆做木頭掃金,再裡面山子、樹木、樓台……再畫樣呈覽,準時再做。欽此。」

西方人見中國皇帝時什麼東西成了必備禮物?
在西方人每次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中,製造精巧的「自鳴鐘」幾乎是必備的禮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奢華「八音盒」

相比於康熙的重視時鐘的科技內涵,乾隆帝更加注意時鐘觀賞性。所以,乾隆時期的御製鐘錶極盡奢華之能事。這段時間,為中國帝皇訂製的時鐘越來越多,以精巧的自動機械與八音盒功能為主要特色,報時功能反在其次。

嘉慶以後,西洋鐘錶逐漸式微,主要原因是嘉慶皇帝對西洋器物的反感。嘉慶4年(1799年)11月他在一條上諭中表明了這一看法:「朕從來不貴珍奇,不愛玩好,乃天性所稟,非矯情虛飾。粟米布帛,乃天地養人之物,家所必需。至於鐘錶,不過考察時辰之用,小民無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廢其曉起晚息之恆業乎?尚有自鳴鳥等物,更如糞土矣。」

西式鍾「國貨潮」

最初西洋鍾都來自歐洲,最受歡迎的是英國與瑞士兩國製造的時鐘,兩者均見於根津美術館藏品中。但隨著各級大臣,甚至民間雅士也開始玩「西洋鍾」,西式鍾開始出現「中國造」。

中國仿製西洋鐘錶始於上海。萬曆年間李紹文著《雲間雜識》載:「西僧利瑪竇作自鳴鐘……余於金陵王太穩處親見。近上海人仿其式亦能為之,第彼所制高廣不過寸許,上海則大於斗矣。」

自康熙後期至清末,在長達二百年的時間裡,形成了「御製鍾」、「廣造鐘」和「蘇造鐘」三足鼎立的狀況。當時的「廣造鐘」製造技藝已接近當時歐洲制鐘的水平。

廣造鐘」能成為皇家御藏的奢侈品絕非偶然,在清代的多次海禁中,廣州一直是唯一的海外貿易地,因此廣州工匠所受影響也最大。

「廣造鐘」中還有一種特別創意--水法,也就是在鐘錶上製造出小噴泉,因水法裝置及旋轉方式不同,會出現上噴水、下噴水、平流水等效果。

當時進口歐洲鐘錶的造型,多以反映歐洲文藝復興的人文題材為主,如牧羊、郊遊和跳舞場面,以及古希臘、古羅馬的神化故事等。在御用「廣造鐘」中,則加入了很多「中國元素」,比如佛塔、寶葫蘆、蝙蝠,仙鹿、大象等等。

官辦「做鍾處」誕生

康熙不僅熱衷於搜集各種西洋鐘錶和科學儀器,還在內務府造辦處內建立了一個「做鍾處」,專門負責仿製歐洲機械鐘。

康熙47年(1708年),江西巡撫郎廷極向康熙進貢了一件「西洋大日錶」。康熙朱批:「近來大內做的比西洋鐘錶強遠了,以後不必進。」這說明康熙後期,清宮自鳴鐘處生產的自鳴鐘質量已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甚至超過當時的歐洲進口鐘錶。

做鍾處的職能是按照皇帝要求製造、修理御用鐘錶。根據任務大小、繁難程度建立限期,遵行嚴格的賞罰制度。所需物料由查核房核定數目,持印有「造辦處」字樣的紅票,開列名目分別向工部、戶部及內務府六庫領取。每一件鐘錶製造完成後,鐘上的主要部件如發條、鍾架、鍾底、錶盤等都需署名,以備查核。

做鍾處內,廣匠和西洋匠手藝最精。他們不僅會製作鐘錶,而且通曉數學、音樂、繪畫等技藝。廣匠一般由廣東督撫選送入京,往往是民間鐘錶製作的佼佼者,極個別手藝出眾的廣匠甚至可攜帶家眷入京。他們每月得到錢糧四、五兩,飯銀二、三兩,這些錢由廣東督撫負責發放。

相比國內的一般匠役,西洋鐘錶匠的待遇就優厚多了。據中西文擋案,從康熙40年(1701年)起到其去世的20年間,先後有陸伯嘉、杜德美、林濟各、嚴嘉樂等6位西洋鐘錶匠進入清廷製造自鳴鐘,另一位著名的瑞士鐘錶大師林濟各進入清宮主持自鳴鐘的製造,使清宮的自鳴鐘製造的水準大大提高。

西方人見中國皇帝時什麼東西成了必備禮物?
康熙不僅熱衷於搜集各種西洋鐘錶和科學儀器,還建立了專門負責仿製歐洲機械鐘的「做鍾處」。(圖片來源:Tango7174/維基百科)

衰落帝國、衰落的鐘

中國十八世紀清宮御用鐘錶的奢華只是曇花一現,與大帝國的頹相漸露相應,模仿西方的鐘錶製造技術逐漸落後了。

十八世紀,歐洲的機械鐘已成功應用「擺」的等時性,用「擺」作為調整器,不僅簡化了齒輪結構還提高了準確度。而同期冶金技術的進步,使得發條得以應用,為鐘錶體積的微縮開拓了道路。

與此同時,清朝國勢日益衰微,使得宮廷無法顧及各處。到了晚清,圓明園漸漸蕭條了,做鍾處這樣的小角落也冷清下來。

嚴格的紀律已成一紙空文,西洋鐘錶匠早就相繼離去,廣東的匠役也假借事病、省親等名目紛紛逃跑。道光31年,做鍾處匠役有兩個人3個月「未見當差,屢傳不到」。同治12年8月20日,做鍾處太監韓得安出去剃頭,從此杳如黃鶴。

清代的衰亡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而這些清宮鼎盛時期的鐘錶傑作也無法複製往日的繁華,只得留下落寞卻又璀璨的光輝,供時人賞玩、回憶。

責任編輯:吳蓬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