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中共黨魁習近平(中)抵達北京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全體會議。(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2日訊】(看中國記者尹華綜合報導)5月1日正值勞動節,自媒體大V、時評人杜文分析了習近平於4月29日至30日赴上海考察暴露出其健康出了問題。在杜文看來,這場表面聚焦人工智能的地方調研,實則隱藏著重大的政治信號與令人震驚的健康疑雲,成為外界窺探中共高層動態的窗口。他從四個方面深入剖析習近平此次上海行的玄機。
政治信號:陳吉寧獲「加冕」?
杜文指出,習近平選擇上海作為考察地點並非偶然。上海作為中國經濟與科技的龍頭,長期以來被視為習近平政治生涯的「隆興之地」。2007年,他曾在上海短暫擔任市委書記,如今上海被定位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其象徵意義不言而喻。此次考察聚焦人工智能,表面上是對上海科技發展的肯定,實則蘊含深遠的政治意圖。
更引人注目的是,習近平此行帶同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共中央一二把手齊聚上海,這一罕見安排令外界震驚。杜文認為,這不僅是一場簡單的調研,更是一次政治信號的集中釋放,而信號的指向對象正是現任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作為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博士、擁有海外背景的中共高層,陳吉寧長期被視為接班人的熱門人選。他在上海積極推動「模速空間」等人工智慧創新平臺,帶領上海在科技領域走在前列,成績顯著,顯然獲得了習近平的高度認可。
杜文分析,習近平與李強的共同現身,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對陳吉寧的一次「政治加冕」。這不僅是對其治理能力的肯定,更是在為其未來的政治角色鋪路。陳吉寧的學者型背景與務實作風,使其在中共高層中獨樹一幟。他曾任環境保護部部長、北京市長,展現了卓越的行政能力,如今在上海的表現更為其加分。杜文認為,此次高調考察或許是習近平在為陳吉寧的未來角色提前造勢,顯示其在中共高層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杜文也指出,這種政治信號的釋放引發了外界對中共權力交接的猜測。習近平自2012年上臺以來,通過修憲等方式延長執政期限,接班人問題始終是敏感話題。陳吉寧的突出表現,是否意味著習近平正在為權力過渡做準備?杜文認為,這一點尚需時間觀察,但無疑為此次上海行增添了一層濃厚的政治色彩。
健康疑云:異常症狀引關注
杜文認為,此次上海行最引人注目的焦點,莫過於有關習近平健康狀況的傳聞。根據現場人士的爆料,習近平在考察期間出現了頭部不自主顫抖、口齒不清等異常表現,疑似神經系統疾病的症狀。杜文指出,這些細微變化雖在中央電視臺的報導中被精心剪輯掩蓋,僅在新聞聯播畫面中閃現兩秒,但仍未逃過敏銳觀察者的眼睛。
據杜文援引的爆料,習近平在與青年科技人才交流時,頭部出現了非自主性的細微顫抖,類似帕金森症的靜止性震顫,而非正常的點頭或搖頭動作。同時,他的語音較以往低沉、緩慢,部分詞句發音含混,給人以輕度言語障礙的印象。杜文提到,央視對這些畫面進行了精細處理,近景鏡頭被嚴格控制在數秒內,一旦出現異常即切換為遠景或替代畫面,顯示出官方對健康問題的高度敏感。
杜文回顧近年來的公開畫面,指出習近平的健康問題並非首次被討論。2012年,他曾因「神隱」兩週引發猜測;2019年訪歐時,疑似膝蓋貼護具的畫面引發關注;2020年在深圳講話時,反覆咳嗽與步態緩慢的表現也引發議論。杜文認為,此次上海行的異常表現提供了更為清晰的視覺證據,讓健康傳聞進一步升溫。
從醫學角度,杜文分析,頭部顫抖與口齒不清可能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相關。首先是帕金森症,這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早期症狀包括靜止性震顫、動作緩慢和言語含混。習近平的頭部顫抖與低沉語音,確與帕金森症的部分特徵吻合,但公開畫面中未見明顯的手部震顫,這一典型症狀的缺失使得診斷尚存疑慮。其次是腦血管事件,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可能導致短暫的言語不清或動作異常,但TIA症狀通常短暫且可恢復,習近平未見急性中風的典型特徵。最後,2022年曾有傳聞稱習近平患腦動脈瘤並接受保守治療,但腦動脈瘤通常不直接導致震顫或言語障礙,且相關傳聞缺乏官方證實。杜文認為,這些症狀或因勞累、藥物副作用等其他因素引起,但確實引發了廣泛關注。
舊情插曲:王立霞低調現身
杜文還提到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插曲:據傳習近平趁夫人彭麗媛不在身邊,以「匯報工作」為由,秘密召見了遠在內蒙古的自治區主席王立霞到上海。杜文指出,王立霞早年就被傳與習近平有私交,此次她身著黑色西裝低調抵滬,卻因這身「喪夫般」的裝扮引發輿論焦點。
杜文認為,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習近平個人生活的複雜性,更反映出其在孤絕權力頂端的心理狀態。作為長期處於權力中心的人物,習近平面臨的孤獨與壓力或許在這類私人關係中尋求某種慰藉。杜文強調,儘管這一傳聞未獲官方證實,且真實性存疑,但其在海外輿論中的發酵無疑為上海行增添了八卦色彩,讓外界對習近平的個人生活產生更多揣測。
官方沉默:信息管控加劇猜測
杜文強調,中共對領導人健康問題一貫採取高度保密的態度,這源於將領導人健康視為國家機密的政治傳統。從毛澤東晚年健康惡化被嚴密封鎖,到如今官方對習近平健康傳聞的沉默,杜文認為,這種信息不透明恰恰助長了外界猜測。
在此次上海行中,中央電視臺等官方媒體的報導刻意淡化習近平的個人狀態,聚焦其考察企業、發表指示的內容。杜文指出,新聞聯播的畫面經過精細剪輯,習近平的近景鏡頭被嚴格控制,一旦出現異常即切換畫面,這種「全方位護駕」反而坐實了健康問題的存在。同時,中國國內社交媒體對健康話題的討論受到嚴格管控,相關帖子往往被迅速刪除,甚至可能導致發帖者被封號或拘留。
杜文提到,國際主流媒體如BBC、路透社等對此保持克制,僅聚焦人工智能等政策議題,而健康揣測多見於海外自媒體與評論文章。他認為,這種信息真空使得外界只能依賴零碎畫面進行推斷,加劇了傳聞的發酵。杜文改編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的文章,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暗指習近平的健康與政治處境引發廣泛關注。他坦言,許多人每天清晨瀏覽社交媒體,期待突發新聞,這反映了外界對中共高層動態的極高敏感度。
杜文最後呼籲,在中共高度保密的背景下,外界應對習近平的健康傳聞保持謹慎態度,同時不妨大膽推測。無論真相如何,此次上海行無疑為外界提供了一個窺探中共高層政治與健康議題的窗口,其後續發展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