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圖片来源: 手繪插畫Winnie Wang/看中國)
「白頭吟」,古意深長,指的是夫妻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深情厚誼。這首詩,流傳千載,相傳乃漢代才女卓文君所作,訴盡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悲歡。
人常說:「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這不僅是對愛情的期許,更是對人世無常的感喟。愛情,或許是人世間最動人的情感,亦是最難以把握的緣分。兩情相悅時,如春花爛漫;若心生異志,便如霜雪臨枝。真情未必能換來天長地久,熱烈的激情來得快,卻也去得匆匆,惟有能陪你走過風雨、攜手白頭者,方為真愛。
一曲《鳳求凰》佳人爲愛奔赴
漢朝的司馬相如,年少才高,卻屢屢懷才不遇。他聽聞臨邛富豪卓王孫之女卓文君,不但貌美絕倫,且才情橫溢,心中暗自傾慕。無奈身無分文,無法高攀。幸得好友王吉出謀劃策,將他當成貴賓接待,一時引起當地名流關注。
果不其然,卓王孫也邀司馬相如赴宴。在那場宴席上,司馬相如故作風流,撫琴一曲《鳳求凰》,琴聲纏綿悱惻,猶如情書寄語,美人動心,情意暗生。當夜,文君便毅然與他私奔,震驚鄉里。
父親怒不可遏,怒斥二人,斷絕關係。一對戀人不得不在城外開起酒館,自力更生,靠賣酒度日。
富貴之後 真情的考驗來了
幾年後,卓王孫終於放下心中芥蒂,見女兒堅貞不悔,才答應接納這位窮女婿,並資助他潛心寫作。司馬相如才華終得施展,終獲漢武帝賞識,官運亨通,聲名鵲起,一躍成為朝中紅人。
然而,富貴帶來的,卻不全是幸福。他開始心生異念,傳聞茂陵女子貌美,便動了納妾之心。消息傳到卓文君耳中,這位曾為愛私奔、甘心賣酒度日的才女,內心猶如寒雪侵骨。
於是,她寫下這首千古傳誦的《白頭吟》,送給丈夫,一字一句,皆是淚痕:
皑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竹竿何袅袅,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詩中情感真摯動人,言語婉轉卻又決絕,直指夫君之變心。她說,自己的感情如山雪般純潔,如月光般皎潔,卻聽聞丈夫心有旁騖,不得不前來訣別。婚姻若無忠誠與情義,富貴又有何用?男人若輕情重利,便失去了真正的風骨與尊嚴。
據說司馬相如讀罷此詩,頓時驚醒,自愧不如,從此打消納妾之念,與文君再續深情,終老白頭。
情易變恩長守
《白頭吟》不僅是一首詩,更是一記警鐘——提醒世人:情易變恩長守,夫妻之間因情互生愛慕,卻因懂得感恩彼此,而白頭偕老。
古人和現代人不同,更多講夫婦之恩:相敬如賓,舉案齊眉。
下面再給大家講一個舉案齊眉的故事吧:
舉案齊眉的她竟是相府千金?千古傳誦的夫妻相敬之道
在漢代,有一位隱士名叫梁鴻,志向高遠,不願為官,性情淡泊,不慕名利。他博學多才,卻甘願躬耕南陽,以耕讀為樂。這樣的人,自然不肯娶那些只愛奢華享樂的女子。他曾說:「我若娶妻,必須是能與我共貧苦、共清靜的人。」
有人聽聞此語,便對他說:我知道一戶人家,家中女兒極為賢慧,願意下嫁你。梁鴻頷首,便許下婚約。等到成親那日,他才發現,這位新娘竟是前太守孟公的女兒,名叫孟光。她身材高壯,容貌平平,與世俗的美人形象相去甚遠。
周遭人都譏笑他娶了個「大胖女子」。但梁鴻卻說:我娶的是她的德行,不是她的容貌。
婚後,孟光不但毫無怨言,反而粗衣淡飯,親自操持家務,與丈夫同甘共苦。每當飯菜備好,她總是恭敬地捧著托盤,雙手高舉過眉,送到梁鴻面前——這就是「舉案齊眉」的由來。她以夫為尊,敬如上賓,從無一句怨懟。
梁鴻也從不倚強使氣。他敬重孟光的品德與堅忍,從不呼喝指責。夫妻之間,彼此以禮相待,如賓客一般,這就是「相敬如賓」的真義。
後來梁鴻自號「孟光夫」,足見他對妻子的敬愛達到極致。這段婚姻,不以富貴為基、不以美貌為本,而以德行相守、以禮節相敬,千年以來,為後世樹立了「夫妻之道」的典範。
古人重恩義,現代人被愛情綁架
古人重視的是恩義與責任。在傳統文化中,夫妻之間不僅僅是情感連結,更是倫理與責任的承擔。「夫婦之恩」包含了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白首不離的道義,是對彼此一生的承諾。
而現代社會則強調自由與感受。愛情是一種心靈與情感的共鳴,是兩個人自願結合的結果。婚姻被視為愛情的延伸與契約,只要感覺對了就開始,感覺錯了就結束。在這樣的觀念下,婚姻的穩定性受到感情起伏的影響更大。
古人講究先婚後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常態,但感情往往在日常生活的磨合與扶持中逐漸生根發芽。真正的情感,不在初見時的心動,是在歲月中彼此依靠的深情。這也是為什麼古人強調「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現代人則多為先愛後婚,愛情是婚姻的前提,浪漫是關係的起點。然而激情來得快也去得快,當現實的柴米油鹽消磨了熱戀的溫度,婚姻也可能隨之瓦解。
古人對變心者極為譴責,視其為道德淪喪。詩經有云:「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反映出對感情忠貞的高度要求。一旦夫妻失義,就會被稱為「負心漢」、「薄情郎」,名節受損,難以立足。
而現代人則對變心抱持更寬容的態度,認為情感是變動的,只要雙方和平分手、彼此尊重,就無可厚非。現代社會鼓勵個人追尋自我價值與幸福,完全變成了私情,一切以自己的喜好爲上。
古人講恩重於愛,因為恩是日久見人心的深情,是生活中彼此成就的溫柔。夫婦恩義是一種積累,是無數次柴米油鹽背後的守護與體諒。
現代人講愛重於恩,在乎的是感覺、浪漫與心理的契合。這種愛更容易點燃激情,卻也更脆弱,難以抵禦長久現實的考驗,上一刻還如膠似漆,下一刻就成爲陌路。
您覺得恩義和愛情,哪個更靠譜呢?古人不談愛情,卻能白首偕老;今人天天説愛情,轉眼就分崩離析,家庭破裂。愛情並不稀缺,而恩義之人卻是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