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不願聽你說話?不是叛逆、也不是脾氣大,真相很扎心。(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很多父母心裡都有過這樣的疑問:「為甚麽我越關心,孩子越躲得遠?」其實,孩子的變化,並不是甚麽「叛逆期發作」,也不是「天生難帶」,而是成長路上註定要經歷的必然。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的2個原因
1、自主意識覺醒了
小時候,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就是「唯一的真理」。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小堅持。
比如小時候,穿甚麽衣服,吃甚麽飯,媽媽說了算,孩子也樂呵呵接受。
但現在,哪怕一件外套,他也會有自己的主意,不喜歡就堅持拒絕,還能說出一大堆理由。
這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我在長大,我想為自己做決定。」
成長,就是從「聽你的」到「聽自己的」自主意識的覺醒過程。而這個過程,不可能毫無衝突。
2、心理需求變化了
小時候,孩子最大的需求,是依賴和安全感。那時候,你的一句安慰,一次陪伴,就是他們的世界。
但步入少年階段,孩子內心真正渴望的,是理解、尊重和認同。
當父母還像小時候一樣,事無巨細地安排、指導、糾正時,孩子會本能地抗拒,甚至感到壓抑。
他們並不是「不聽話」,而是在用沉默、用抗拒告訴你:「請相信我,我可以自己做一些決定了。」
帶著情緒的愛,是孩子最沉重的負擔。(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孩子不喜歡的3種說話方式
有時候,孩子的沉默,不是他們不想溝通,而是,他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父母的方式。
1、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
父母的出發點,大多是愛: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優的成長路徑,最靠譜的朋友。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想報興趣班,父母卻堅持讓他學奧數,說:「你以後會感謝我的。」
真正的愛,不是替孩子安排好每一步,而是尊重他探索世界的權利。
2、帶著情緒溝通
孩子出現問題,比如成績滑坡、和朋友鬧矛盾,父母第一反應往往是焦慮、批評、指責。
父母本來是想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聊一聊,了解一下,結果三句話沒說完,就變成了情緒宣洩。
孩子自然本能地把心門關上,覺得:「我說甚麽都沒用,只會被數落。」
有句話說得好:「帶著情緒的愛,是孩子最沉重的負擔。」
3、只輸出 不傾聽
很多時候,父母跟孩子的對話,更多像是單方面的「演講」:
「你應該這樣做。」
「我告訴你道理。」
「你不懂,聽我的就對了。」
可是,孩子想要的,不是道理,而是被聽見。真正好的溝通,是雙向的。是你聽見了他的心聲,他也願意敞開心扉。
結語
身為父母,我們要懂得:成長不是追著孩子跑,而是放慢腳步,張開手。
等孩子回頭,他會驚喜地發現:「原來你一直在原地,溫柔地等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