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成了一座大監獄
圍牆是以邊界綫來劃分的,的這句話絕不是危言聳聽。許多人以為自己還擁有自由,但事實上,只是還沒認識到而已。
記得在2019年疫情初起的那年,有一次夢裡聽到一個聲音對我說:「將來人人都要坐牢。」那時候我還不明白,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夢醒後反覆思索,也只能一笑置之。可沒過多久,疫情爆發了,而中共祭出的殺手鐧,就是全社會最粗暴、最原始的控制方式——封城。疫情期間可以説人人坐牢,一坐就是三年。
只要一出現病例,哪怕只是一例「疑似」,整座城市立刻被鐵皮封死。封,就封上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更久。那時候,城市不是城市,人也不像人。有人失去生計,有人斷了糧,有人精神崩潰。我記得有一次坐出租車,司機邊開車邊告訴我,他所在的小區裡,有鄰居撐不住了,上吊的、跳樓的都有。他說這話時語氣平靜,像是在描述別人的故事,因爲這對中國人來説,都是見怪不怪的事了。
別以為這些只會發生在三四線城市,連號稱最國際化的上海也沒能倖免。很多上海人當時還自信地說,這裡是港口城市,是中國的經濟命脈,絕對不可能被封。結果呢?一封就是兩個月,封到居民互相搶菜、嬰兒缺奶粉、老人生病無法就醫,一個個都活成了牢裡的囚犯。
最荒唐的事還發生在東北。我的一個朋友住在大慶,他說還好我在疫情前提醒他多屯點米,不然真得餓死在家裡。當地政府頒布了堪稱荒誕的規定:對門鄰居都不准交換物資,連廁所都要封死!居家如廁只能用塑料袋裝著,說是為了防止「空氣傳播」,簡直匪夷所思。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2022年的中國。
這場瘋狂的封控政策,表面上是防疫,實際上是一次大規模的社會實驗——測試老百姓究竟能忍受多少壓迫,能沉默到什麼程度。直到「白紙運動」爆發,年輕人舉起了那張無字的紙,全中國才發現:有的人還會在沉默中爆發。
中共怕了,又毫無預兆地突然解封,但代價是什麼?由原來的死防到後來一無所防,全部放開,一波傳染高潮襲擊全國。這次疫情老百姓徹底看清了它的真面目。一解封,能「潤」的趕緊潤了,能走的趕緊走了。沒人再相信「穩定」與「發展」的鬼話,因為一場疫情就讓人們明白:連出門買菜、去醫院、上廁所的自由,在這片土地上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清零清零、封控封控,疫情沒清零,從2019年開始到現在疫情在大陸就沒斷過,人口倒是清除了4億多。
公民實施出境管控
然而故事並沒有結束。就在最近,北京當局又悄悄推出一項史無前例的新政策——以「國家安全審查」為名,打算對所有有出國計畫的公民實施出境管控。這不再是過去那種「黑名單制度」,而是一整套以大數據、面部辨識、社交記錄、學術背景、政治立場等綜合因素為依據的「多維風險評估體系」。而最先試點的城市,正是那個曾經以開放自居、如今早已淪陷的上海。
看似是技術性的風險控管,實則是對思想的審查、對行為的懲罰、對整個公民自由的系統性收緊。這不是防疫,而是「防人」;不是保國,而是「鎖民」。一場新的無形鐵幕,正在中國大地悄然落下。
這項政策的消息最早來自一場未公開的內部會議,由上海市政府牽頭,公安局、國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教育局與外事辦等多個部門參與。會議內容指向明確:未來所有出境申請人都需接受「國家安全風險評估」,審查其是否對政權構成潛在威脅。敵對勢力、境外滲透、策反風險、意識形態污染,這些辭彙不斷在會議中被反覆提及,彷彿每一個渴望出國的人,都是潛在叛國者。
這不是中國第一次以國安為由收緊社會控制,但這一次,它伸手到了每一位普通公民的身上。留學、探親、旅遊、商務、陪讀、學術交流……,這些本應平凡不過的出境理由,如今統統被納入審查範圍。從此,想離開中國,將不再只是簽證與機票的問題,而是一次政治忠誠度的測試。
據流出文件顯示,這所謂的風險評估,遠非簡單背景調查,而是涵蓋社交媒體言論、宗教信仰、海外接觸、職業背景、參與活動等多維交叉的大數據分析系統。曾與外資機構合作?在NGO工作過?信基督教?曾在推特上批評過政府?甚至只是轉發一條敏感帖文?都可能成為系統標註你為「高風險」的理由。
一名接近公安系統的知情人透露,只要被列為高風險,即使你手中持有合法簽證與學校錄取通知書,也可能在機場被「邊控」——當場拒絕出境,理由只有一句話:涉及國家安全。
這不是假設。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
林女士,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外企員工,丈夫是大學教授,兒子已拿到美國一流大學的入學通知。就在一家人準備赴美之前,林女士申請護照延期時,被要求補交資料,幾天後,她收到通知:暫不辦理。理由?牽涉國安事項。她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公安人員冷冷說出:「系統中顯示您曾參與涉外環保項目,有NGO接觸記錄,須重新評估。」那是十年前她翻譯的一份無害報告,卻成了今日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罪證」。
林女士哽咽道:「我們從未犯法,只想讓孩子出去讀書……,這也有錯嗎?」
錯,不在她,而在這個已逐漸失去理智的體制。
誰的安全?是國家的?還是政權的?
上海某高校教授坦言,這項政策意味著連「出境」這一最基本的行為自由,也被政治審查所綁架。他說,如今中國學術界早已是風聲鶴唳,教師寫論文、辦講座都得自我審查,如履薄冰。而未來,連出國開會、交流的可能性,也將被徹底封鎖。
「這不是安全,而是政權的恐懼症,是對自己人民的極端不信任。」教授斷言。
律師張力指出,中國《國家安全法》的定義極其模糊,既無審查標準,也無申訴通道。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為何被拒、該找誰說理。這不僅是法律的不透明,更是權力的絕對不對稱。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這次審查的對象並非什麼敵對分子,而是所有具有獨立人格與國際接觸經驗的公民。外企員工、NGO從業者、自由職業者、維權人士、信仰群體、獨立藝術家……這些人正是當代中國最有活力、最具創造力的一群,而如今,卻成了當局最忌憚的對象。
原來這裡是西朝鮮
一位外企中層坦言:「我們沒有被抓,但我們被關起來了。不能出國、不能與世界接觸,甚至孩子的未來都被限制。這是一種『軟性清洗』。」
分析人士指出,這項政策是所謂「整體國家安全觀」的極端化體現。它折射出中國政權在國際孤立與內部不安中所產生的焦慮與防禦心態。然而,用恐懼治國,從來無法帶來真正的穩定。
上海 封城 后遗症 蔓延 (图片来源: 網絡圖片)
這樣的政策只會加劇對外資的驚嚇、導致人才加速外逃、社會更加封閉、經濟雪上加霜。而最可怕的是,它讓整個國家陷入一種靜默的絕望——沒有抗議、沒有遊行,只有內心壓抑的吶喊:「我們要自由!」
某位正準備移民的年輕程序員,在燈光昏暗的咖啡館一角低聲說:「這裡越來越像朝鮮了。」這句話簡短,卻如冰彈穿心——直擊現實的核心。
那個曾經擁抱市場、鼓吹開放、追逐世界的中國,如今正一步步退回極權的陰影。高樓依舊,科技日新,但背後,是無所不在的壓迫、恐懼與寂靜。
你說你不談政治,只想過日子?但你會發現,連最尋常的「出國旅遊」、「探望父母」、「孩子升學」這些微小願望,也開始變得難以啟齒。微信上不當的言論,微博上的一條轉發,甚至某次聊天記錄,都可能成為被限制自由的理由。
國家安全,究竟保護的是誰的安全?是政權的壽命,還是人民的基本權利?
防火牆與柏林牆:高牆之下的沉默與清醒
今天的中國,正在築起一道道新的柏林牆。不是冷戰時代的磚牆,而是由數據、演算法、監控、審查構成的資訊封鎖線。這堵牆割裂的不只是世界與中國的交流,更是人民彼此之間的信任與連結。
人們開始沉默。鄰居之間不再交談,朋友之間話題愈發謹慎,連家人之間也學會了「不要亂說話」。每個人都在心中自設一道防線,彷彿稍有越界,就會引來厄運。這不是現代社會應有的面貌,這更不是文明國家應有的氛圍。
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所有建立在恐懼與壓制之上的體制,最終都難逃崩潰的命運。從東德到蘇聯,從羅馬尼亞到朝鮮,所有靠高牆與審查維繫的政權,終將倒下。不是倒在敵人手中,而是倒在人民的覺醒之下。
今日的專制,也許能壓住一時的喧囂,卻壓不住時間的洪流。也許能封鎖一代人,但無法禁錮所有的心靈。
你可以收走我的護照,但收不走我對自由的渴望。你可以審查我的微博,但審不掉我內心的疑問。你可以築起萬里防火牆,但擋不住真相透出的光亮。
那光,正從一條裂縫透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