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中央銀行原址 (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維基百科)
幾年前,有一次和一位北大退休的教授聊天,他和我説而一個觀點:台灣的富裕是來自蔣介石當年帶到台灣的黃金,大陸的窮困是因爲一窮二白。聽得我一愣一愣的,堂堂北大教授也是這樣的認知啊,難怪幾十年的洗腦也是正常,中共的建政也是建立在謊言之上的。
1949年中共建政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東北三省一直是中國的工業與經濟重心。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部電影……幾乎所有「第一」都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無論重工業還是輕工業,滿洲都曾是全中國無可爭議的龍頭。
這些輝煌成就,究竟從何而來?
答案,竟然指向了一個如今幾乎被遺忘、但當年震撼亞洲的名字——滿洲國。
滿洲國:亞洲工業奇蹟的誕生
滿洲國是1932年由日本扶植建立的政權,名義上是獨立國家,實際上是日本帝國精心打造的「東方模範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日本對滿洲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本土。在日本公開的作戰檔中曾寫明:一旦日本本土淪陷,將把作戰指揮中心全面轉移至滿洲,繼續抵抗到底。這意味著,滿洲不是附庸,而是日本帝國的「第二本土」。
日本在滿洲投入巨大資源與科技,全力發展基礎建設與重工業,並試圖打造出一個「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現代化經濟體。到1945年蘇聯紅軍入侵時,滿洲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美、蘇、英,而在亞洲,已全面超越日本本土,成為毫無爭議的第一強國。
亞洲的「東方魯爾」有多強?
看看這組數據,可能會讓你驚掉下巴:煤產量:佔全亞洲將近一半;生鐵產量:佔全亞洲近九成;鋼材產量:超過全亞洲九成;發電量:佔亞洲九成以上;硫酸、蘇打灰、水泥產量:均佔全亞洲六至七成;機械工業產量:達亞洲九成之多。
當時從瀋陽乘火車南下大連,沿途可見無數煙囪林立、廠房密佈。瀋陽更被譽為「東方魯爾」,與德國工業重鎮齊名。
1945年抗戰勝利、東北回歸時,東北的工業產值佔全中國的85%,台灣佔10%,關內廣袤土地加起來,僅僅佔5%!而且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數城市。關內幾乎沒有現代化工業體系可言。
不只是重工業,還有民間富裕
很多人誤以為滿洲只是重工業基地,實則不然。當時的滿洲國,民營經濟活躍,商業繁榮,藏富於民。
1945年東北重回中華民國時,關內中國人均GDP只有40美元,而滿洲國人均GDP高達315美元!這個數字,到了1975年,中國大陸才勉強追上;而台灣也要到1969年才達到這個水準。
世界級的基礎建設與城市規劃
當時滿洲國的鐵路、公路、航空、水電等基建水準,都是亞洲第一,甚至超過歐洲許多國家:
鐵路總里程達15,479公里,遠超1949年中國全境(含東北)的22,000公里;
1934年,「亞細亞號」列車開通,配備空調、時速120公里,是世界首輛冷氣列車,遙遙領先全球;公路總里程至1943年已達近6萬公里,而1949年全中國才8萬多公里;1932年航空總里程達1.5萬公里,超過1950年全中國的1.14萬公里;一座夢想之城:亞洲第一大都市新京。
滿洲國的首都新京(今長春),是日本一手規劃的現代都市,其野心不僅在於管理,更在於超越東京。
人口達120萬,超過當時東京與上海;人均綠地2272平方米,是東京的5倍;
亞洲首座全面使用抽水馬桶與管道煤氣的城市;1938年規劃環城地鐵與環城高速公路,主幹道電線入地,是亞洲首創;擁有亞洲最大的無線電台、最完善的地下管線與現代城市設計;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首都」與「百花春城」。
滿洲國的國際聯繫與時尚風尚
當時的哈爾濱,擁有近兩千個外國商業機構,與巴黎、紐約等大都市有直接商貿往來。1932年已有30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在滿洲國設立分行。
大連更是一度成為「東方的服裝之都」,引領亞洲時尚。至今「大連國際服裝節」仍在舉辦,追溯其源頭,正是滿洲國時期的時尚基因。
甚至東北人敢穿、會穿的風評,也被認為是滿洲國時期都市文化的遺緒。
被蘇聯掠奪與中共接收的巨大遺產
那麼,當蘇聯紅軍於1945年8月以「解放者」身份進入滿洲,究竟掠奪了多少?
又有多少蘇聯留下的軍工、礦產與工廠,被中共無縫接收,成為它建國初期最關鍵的資源?接下來為您一一揭祕。
滿洲國,這個曾經傲視亞洲的「東方奇蹟」,它的遺產究竟去了哪裡?
真正的強盜蘇聯紅軍,中共的老大哥來了之後
1945年8月8日,就在日本正式宣佈投降的前夕,蘇聯突然對日宣戰。當時的日本,早已是強弩之末,氣數將盡。蘇聯紅軍出動了150萬人,三麵包夾滿洲,只用了短短23天,就以極小的傷亡代價實現了全面佔領。
勝利之後,蘇聯紅軍並未止步於軍事佔領,而是迅速展開了規模龐大、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性掠奪行動——連民間財產也不放過。
從1945年9月到1946年5月,整整7個月,蘇軍晝夜不停地拆卸、搬運、轉運,把滿洲國的工廠、礦山、電站、設備,甚至連城市建築裡的傢俱都往回運,連牆都不拆乾淨。瀋陽、長春、大連等地的火車站成了“蘇聯戰利品專列”的集結地,每天火車不分晝夜地往西跑,拉走的不是鋼鐵和機器,而是整個滿洲的經濟命脈與現代化成果。
有記錄顯示,單是拆運鞍山鋼鐵公司(鞍鋼)這一項,就動用了60列貨車,花了整整40天。就連新京市政府的辦公傢俱、普通市民的收音機、鬧鐘,也都被蘇軍席捲一空。據當地老人回憶,蘇軍甚至連農民家裡的黃牛都往火車上趕。
根據近年來一些蘇聯解密檔案與公開紀錄片統計,蘇聯從滿洲掠奪的總價值至少高達60億美元:
工業設備:約20億美元;黃金與金條:約30億美元;滿洲國通貨(滿洲幣):約805億元,換算當時價值超過10億美元。
別小看這60億美元,放在今天看或許只是一帶一路的零頭,但在1945年,那是驚人的天文數字。要知道,二戰後美國對日本的經濟援助,也就二三十億美元——但這筆錢卻讓日本在十年內完成了經濟起飛。而滿洲國花了14年積累的成果,卻在不到一年內,被蘇聯洗劫。
再舉個具體例子:當年引以為傲的「亞細亞號」列車——全世界第一列配備空調、時速高達120公里的高速列車——整列車廂被完整拆卸後運往蘇聯。今天中國僅剩一組車廂,作為歷史遺物,被封存於博物館。
可以說,蘇軍對東北三省進行了一場徹底的搜刮,凡是能拆的就拆、能運的就運,剩下了就是拆不走的東西了,不過這些剩下的,也讓東北成爲了全國的老大哥。
蘇聯留下了中共的勝利籌碼:日本軍火
而唯一沒帶走的東西,竟是軍火——不是他們不想帶,而是根本用不著。
因為蘇聯的軍工產業極為發達,庫存充足,加上美國援助的武器堆積如山。這些武器,在他們眼裡已經是「過剩資源」。於是,這些成堆的日本軍火,外加從朝鮮戰區繳獲的裝備,被全部交給了中國共產黨。
中共獲得了多少日本軍火?
根據多方資料交叉比對,包括國民政府軍政部長陳誠的回憶錄,蘇聯解密檔案,還有部分戰後蘇軍軍官的證言,數據驚人:
來自滿洲的武器裝備(關東軍):
步槍:70萬枝;機關槍:1.4萬挺;火炮:4,000門;坦克:600輛;飛機:860架
汽車:2,500輛;彈藥庫:679座
這些裝備足以武裝100萬人以上的大軍,幾乎等於送給中共一整支現代化部隊。
來自朝鮮的武器裝備
按照史達林的指示,駐朝鮮蘇軍也將日軍在朝的武器全數交給中共,具體數量雖未披露,但根據日本經營朝鮮長達半個世紀的事實來推斷,這筆軍火的規模絕對不亞於滿洲地區的裝備。
有歷史學者直言,中共之所以能在內戰中打敗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蘇聯“轉手給中共”的這批日本軍火。換句話說,滿洲國十幾年的累積成果與工業實力,最後轉化為中共的勝利籌碼。
這段歷史令人不勝唏噓:滿洲人民與日本人辛苦建設十多年,造就了一個亞洲最發達的現代化工業體——短短數月,被蘇聯洗劫一空;在短短數年,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內戰中逆轉勝局的最大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