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到洛陽的白馬寺和龍門石窟考察。(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5年5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淨瑤綜合報導)習近平非常相信神佛和預言,據説他依據《推背圖》製作了一份「涉讖」名單,名單內的將領都遭到了整肅。習最近還到過洛陽的白馬寺和龍門石窟考察,外界將此解讀為臨時抱佛腳,求佛保佑他仕途。分析認為,習近平洛陽之行是黨內的刻意安排,目的是要羞辱他已經「日薄西山」,預示他即將下台。
洛陽諧音「落陽」習或有凶兆
時評人唐靖遠表示,洛陽之行對習近平來說是一個政治凶兆。他說:「其實習近平去洛陽,或者準確的說他被安排去洛陽有一個更加主要的因素,而這因素和毛澤東密切相關。」
唐靖遠在自媒體分析,習近平去洛陽被認為不吉利,其中一個因素與其父習仲勳有關。習仲勳兩次被整肅下放的地點都是在洛陽,「所以洛陽對習家而言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傷心地,也是他們倒大霉的地方。」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洛陽這個名字對中共黨魁來說一直都是一大忌諱,因為洛陽的諧音就是『落陽』,意思就是太陽落山,日薄西山之意。這對黨魁來說,尤其對定於一尊的黨魁來說非常不吉利。」
毛澤東時代有一個梗,毛澤東被萬民捧為紅太陽,無數的歌曲唱的是「紅太陽永不落」,但是洛陽的發音正好與此相反,所以毛澤東終其一生從未踏足洛陽半步,原因就在此。
「毛鄧江習」深信預言、讖緯
中共的黨魁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江澤民和習近平都對預言、讖緯之說深信不疑,他們身邊都有高人指導。
毛澤東一輩子都不敢去兩個地方,第一個是延安。當年蔣介石攻打陝北,胡宗南20萬大軍進攻延安。中共決定一路留守陝北,一路東渡黃河入華北。毛不知去留之際,求人算了一卦。
卦曰:「時值初春,河水枯竭,實不宜過河。若過,切勿再回頭!」所以,毛澤東進了北京後,就再也沒踏足延安。
第二個地方是故宮。故宮和中南海只有一牆之隔,毛澤東不進故宮的原因據説有一個傳說,就是有高人指點,「進了就危及王位」。
鄧小平則秘密去祭拜靈隱寺、江澤民從不踏進江蘇的鎮江,以及習近平深信《推背圖》預言等。
江澤民活著的時候,遇到鎮江都會繞著走,因為「鎮江鎮壓江澤民」犯了他的太歲。而習近平卻反過來,習上任不久立刻前往鎮江視察,這背後都是同一個原因,習近平要用這種方式來立威。
去洛陽非巧合 刻意安排羞辱習
唐靖遠指出,習近平在定於一尊之後,就處處把自己比肩毛澤東,「政治路線回歸毛澤東,輿論宣傳也有意識的把毛澤東和習近平並列,就是兩個太陽,新舊紅太陽。」習近平自詡為是新時代的紅太陽,這種意味早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是,在海外瘋傳習權力不保,即將下台之際,他卻偏偏跑到洛陽去考察,去觸犯毛澤東絕不會犯的忌諱,加上又沒有蔡奇陪同他。難道這是一個巧合嗎?
「這不是什麼巧合,這是有意識的一種安排,其實這種安排是對習近平的一種羞辱。」唐靖遠說,因為他自比紅太陽,所以就安排他必須去洛陽,讓他自己告訴大家,他已經落下去了。所以他是被安排去的,他是不得不去。習近平本人當然知道這背後的政治寓意,但是他沒有選擇的餘地。
習信《推背圖》曾試圖逼退張又俠
據説,習近平非常篤信古代預言尤其是《推背圖》,身邊亦有高人指導。
近日,海外媒體發表了一篇文章《「涉讖」《推背圖》的中共軍隊將領名單〉,作者為宋征時。此文章作為中共軍隊將領及各級軍官的參考讀物。
文章表示,習近平非常相信《推背圖》裡的預言,特別看重其身邊的釋讖師對《推背圖》所作的讖語解讀(即「讖釋」)。
《推背圖》第四十六像頌曰:「有一軍人身帶弓,自言我是白頭翁。東邊門裡伏金劍,勇士後門入帝宮。」
《推背圖》第46象。(網絡圖片)
這裏的「帶弓」被「讖釋」為同時「帶箭」,因為「弓」、「箭」互配,相輔相成。「弓箭」為古代遠程打擊兵器,而現代遠程打擊兵器首推「火箭」。習近平在2023年將火箭軍將領一鍋端,原因就是預防他們發動兵變。
此外,「涉讖」而遭到對付的還包括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上將,因其姓「張」字「帶弓」(涉「有一軍人身帶弓」句)。這使到習擔憂有政變之憂,所以在中共二十大以後開始逼張又俠退位。
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張又俠將軍於2025年3月5日在中國北京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會議。(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習有一份「涉讖」的將領名單
另外三位上將劉源、劉亞洲和劉曉江也因為讖釋而被習近平棄用。這三個人姓「劉」,劉字帶「金」、帶「刃(刂)」,據「讖釋」則疑涉「金劍」暗「伏」(涉「東邊門裡伏金劍」句)。加上習忌憚三人的能量,因而在中共十九大之前,習就已決定「三劉不用」。
文章說,若按這般標準,很多解放軍的將領都會因「涉讖」而見疑,打入「另冊」。
據説,習近平很早就開出一份長長的「涉讖《推背圖》的將領名單」,以備「幹部考評」、甄別、內控等實際操作之用。
中共雖然以無神論自居,但中共的黨魁都很相信預言和讖緯 ,因此所謂的無神論都只是中共愚民統治的一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