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韓濩《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右:智永《真草千字文》。(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智永和尚,陳、隋間著名書法家,姓王,名法極,生卒年不詳。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人,人稱「永禪師」。
智永家學淵源 勤於書藝 對初唐書風影響很大
智永出自東晉以「書聖」王羲之為代表著名的王氏家族,家學淵源。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代。王家極重文化素養,約三百年來書藝傳承不斷,子孫個個是書法好手。
智永起先跟隨南梁書法家蕭子雲習字,後來學習先祖「二王」筆法,勤於書藝。曾隱身永欣寺內書閣,閉門習字30年,終成一代大書家。留下「退筆塚」和「鐵門檻」兩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典故。智永承上啟下,創楷書筆法典範「永字八法」,將自己的書法理論寫成《心成頌》,又將正統王氏書法傳統傳授給智果、辨才、虞世南等書家,對初唐書風影響很大。
智永《真草千字文》是學習書法的經典教材
智永代表作《真草千字文》是後世學習書法的經典教材,影響遠及日本。(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千字文》原名《次韻王羲之書千字》,是自古以來教授兒童基本漢字的重要啓蒙讀物,和《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合稱為「三百千千」。智永代表作《真草千字文》是後世學習書法的經典教材,影響遠及日本。
據說南梁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想要讓諸王子弟們學習書法,命大臣殷鐵石拓取王羲之一千個不重複的字,但拓出後每字片紙,凌亂無序。遂召散騎侍郎周興嗣,對他說:「卿有才思,為我韻之。」交代周興嗣編為一篇有意義的文章。
根據《尚書故實》記載:「興嗣一夕編綴進上,鬢髮皆白,而賞賜甚厚。右軍孫智永禪師自臨八百本,散與人間,江南諸寺,各留一本。」相傳周興嗣壓力太大,為此一夜白頭,但他竟然只用了一個晚上就編出一篇用詞優美、理脈貫通、簡明易記,幾乎字字用典、句句引經的四言韻語,內容涵蓋甚廣,包括歷史、自然、地理、天文、社會常識等。可見周興嗣才情之高,梁武帝也非常滿意。
智永晚年用真書(楷書)、草書兩種字體書寫了千餘本《千文字》。再將最滿意的八百本,分送給江東諸寺收藏。
智永最大貢獻:《真草千字文》留下正統王氏筆法
智永《真草千字文》法度嚴謹、秀潤圓勁、筆姿儒雅、骨力內蘊,全篇可見藏頭護尾、一波三折之韻律,備受歷代書家推崇。宋代大文豪蘇軾評智永書法「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讚曰「宛轉智永真書千字文兩種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過紙背者,唐以後此法漸澌盡矣。」;晚清書法家何紹基評價「智永《千文》,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
智永也開啟了後代書法家書寫《千字文》的風氣,在他之後,寫《千字文》最多的元代趙孟頫,自謂「二十年來寫《千文》以百數」。
儘管智永一生如此勤奮,寫下那麼多《真草千字文》,然而中原大地戰禍頻仍,至南宋時已無墨跡本,僅存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和拓本。存世唯一墨跡本,唐代時由日遣唐使傳到日本,獻給聖武天皇。天皇駕崩以後,光明皇后將其連同一批遺物供獻給東大寺。日本政府視為珍品,定為「國寶」之一。後來由小川為次郎收藏,再由其子繼承。
「書聖」王羲之的書法雖為經典傑作,可惜真跡早已無存。而智永在書法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留下《真草千字文》,讓後世能夠從中尋求正統的王氏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