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轉,正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改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如果一天多出一個小時,你會用來做什麼?多睡一點、追劇、運動,還是放空?科學家指出,這一切或許終有可能發生。地球的一天最終有機會從現在的24小時變成25小時。
根據天文觀測與地球科學研究,地球自轉速度正在出現細微變化。據《日期與時間》網站的紀錄,自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原子鐘以來,地球自轉最短的一天出現在2024年7月5日,那天的長度比標準24小時短了1.66毫秒。早在2022年6月30日,也曾出現過類似情況,當時地球的自轉時間縮短了1.59毫秒。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夏天將接連出現三次「短日」,分別落在7月9日、7月22日與8月5日,這使得今年成為近年來短日現象最密集的一次,顯得格外罕見。
但這些變化並非完全線性。科學家觀察到雖然大部分長期趨勢顯示地球自轉在「變慢」,但某些年份卻突然「加速」。這讓原本負責記錄時間的全球450座原子鐘,也不得不頻繁校準,以配合地球自轉的微幅變化。這些原子鐘不只是為了測量時間,更關乎全球衛星、電信、導航與科學運算的正常運作。
那麼,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地球的自轉速度?首先,月球是關鍵角色。月球正以每年約3.8公分的速度遠離地球,這一現象會逐漸拉慢地球的自轉。根據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地球科學家邁爾斯(Stephen Meyers)的研究,地月間的引力交互作用將在未來2億年內,讓地球的一天增加一小時,成為25小時。這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可能不會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發生,但從長遠的地質時間尺度來看,它是確實存在的未來。
除了月球,地震也可能讓地球「加速」。2005年印尼的大地震,曾讓地球自轉加快,縮短了2.68微秒(百萬分之一秒),因為地震改變了地球內部質量的分布。地球科學家邁爾斯說,「類似的變化就像花式滑冰選手在收攏或伸展手臂時會轉得更快一樣。」不過,近期並沒有發生大型地震,這並不能解釋當前短日現象。
另一個因素是地球質量的重新分布。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球物理學家荷姆(Richard Holme)指出,冰川融化、洋流變化、大氣活動或地核內部對流等,都可能導致地球質量平衡出現細微改變,進而影響自轉速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短日」現象的影響極其微小。縮短1至2毫秒,其實對我們日常生活幾乎沒有影響。但對科學家來說,這卻是地球內部與外部動力學複雜變化的重要線索。
總結來說,雖然地球眼下正出現偶爾加速的現象,但從長期來看,它最終仍朝著減速的方向前進。地球科學家邁爾斯就表示,1天變成25小時,的確可能發生,但這可能是2億年之後的故事。無論地球最終是快還是慢,多出來的一小時,仍激發了我們對時間的想像。未來的地球生活,或許真的不再是一天24小時,而是25小時的新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