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的現象,並未因7月5日過去而停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綜合日媒報導,儘管7月5日強震預言並未成真,但日本鹿兒島吐噶喇群島的地震活動不但沒有減緩,反而越來越頻繁,監視器拍下落石掉入海中揚起塵土的畫面。自6月21日起,至12日上午10時,累計已超過1883次。
群發地震
特別是在7月11日下午,吐噶喇群島又發生3起近4級以上地震。在7月12日上午11時左右,又發生4.8級地震。鹿兒島大學南西島弧地震火山觀測所所長中尾茂表示,這一系列頻繁發生的地震,由於吐噶喇群島附近海地地形特殊,東邊是菲律賓海板塊,西邊是海底窪地,菲律賓海板塊沉入其下,同時又夾在被稱為沖繩海槽的窪地之間,兩側都受到作用力。他坦言,鹿兒島從未發生過如此大規模的群震活動,以往大多會在10天內逐漸平息,但這次不僅規模範圍較大,且已超過3個星期都沒有趨緩的趨勢,目前仍不清楚發生的具體原因,並需要從高精度地確定地震位置開始,找出其特徵,進而探究地震發生的原因。
鹿兒島縣的惡石島,於6日下午2點01分發生規模4.9地震,6分鐘後又發生規模5.5地震,兩次的最大震度均達到五強。惡石島自治會會長坂元勇表示,因為地震仍在持續,大家都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民眾都感到非常害怕和不安。日本《NHK》報導指出,2023年、2021年,吐噶喇島附近海域都曾發生系列地震,但這次地震次數遠超以往,且震央較淺,因此日本氣象廳也持續呼籲,目前仍須警惕最大震度6級的地震。由於持續地震,讓當地居民疲於應對,甚至出現「地震症候群」,許多民眾因過度擔憂,出現腹痛、噁心等症狀。有居民因為害怕,而不敢去上廁所,導致無法補充足夠水分。
《NHK》報導,來自奄美大島縣立大島醫院的山田直樹醫師,自今年4月起,每月兩次在惡石島、小寶島等島嶼巡迴診療。他於本月8日前的三天造訪惡石島,為當地居民提供診療及健康諮詢服務。山田醫師表示,大多數接受診療的居民都抱怨對地震的恐懼,以及無法從事民宿經營或捕魚等日常工作,對於未來的生計感到焦慮,有些人出現睡眠不足、食慾下降,以及壓力引起的腹痛、噁心等症狀。他擔心如果地震繼續下去,居民可能會陷入憂鬱傾向,很多居民抱怨對日常生活感到焦慮,政府應提供經濟援助。此前,十島村前後進行三次撤離,目前共有64人在島外避難,有20名居民因工作等原因留守在惡石島。撤離的居民表示,不斷的搖晃讓他們非常擔心何時會發生大地震。
據《朝日新聞》報導,由於在居民撤離之後,當地仍持續出現強烈搖晃的地震,因此已經放棄原先提出「約一星期內可返島」的計畫。十島村村長久保源一郎在7月10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如果能持續保持五天未發生震度4以上的地震,最快14日開始調查歸島意願,並於16日調度村營渡輪分批安排居民返回家園。《NHK》報導,根據地震調查委員會的模擬結果顯示,6月21日至7月2日,小寶島與寶島皆往惡石島方向靠近,但是7月2日5.6級地震發生後僅三天時間,小寶島就向北偏西北方向移動了6公分,寶島則向南方移動了3.5公分。
東北大學研究所理科研究教授太田雄策指出,這兩座島嶼之間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關於地層如何變動,導致島與位置改變,有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是地底岩漿從地底往上流動,迫使兩個島不斷被分開;第二則是陸地側板塊的淺層部分出現斷層緩慢滑動。太田教授表示,雖然吐噶喇列島正經歷前所未見的地殼變動,但目前仍無法斷定會導致大地震,必須好好研究過去的觀測資料,找出發生原因。
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7月9日召開會議,報告2日地震前後地殼運動的變化,地震調查委員會委員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平田直夫指出,由於菲律賓海板塊俯衝到吐噶喇群島下方,西側的沖繩海槽不斷擴張。這些島嶼通常每年向東南方移動幾公分,這次由於受到其他力量的影響,短短幾天竟以驚人的速度移動了。專家坦承吐噶喇列島連震現象已經超出當前的知識與理解範圍,因此無法斷定是否會引發其他災害,呼籲日常生活還是要多加小心。
地震的預言
那麼2025還會爆發大地震嗎?根據英國通靈師帕克的預測,2025年將發生一次大規模地震,整個太平洋地區會有一次大地震,而且他覺得這很快就會發生。全球最年輕的占星師阿南德在今年3月1日的預測節目中,除了預測今年年中之前可能會發生一場重大地震,他還預測8月至10月期間,也可能會有大地震爆發。他還列出了最有可能發生地震的幾個區域,分別是墨西哥及美國西部西南部、南美洲西北部與喜馬拉雅地震帶。他說從直覺上來看,這些區域可能會發生地震,雖然具體位置可能稍有偏差,但他個人的感覺是,這三大區域之一很可能會發生大地震。
當然了,現在有很多預言都準了,這些預言僅供參考。不過目前世界正處於歷史的關鍵時刻,特別是當今的中國,更是天災人禍持續不斷,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啟示,找到平安躲過災難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