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已經陸續公布20多個國家的最新關稅稅率,但仍未公布台灣稅率。(圖片來源:Kevin Dietsch/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17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美國對台徵收的關稅稅率尚未公布,引發擔心。美國經濟專家認為,美國總統川普更著眼「本土投資」,台灣團隊在跟美國對話時,宜提出在美國創造就業機會之證據,畢竟許多國家想這樣談卻無法做到;但台灣可以辦到,也曾做到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陸續公布20多個國家的最新關稅稅率,其中美國主要貿易夥伴日本、韓國面臨的新關稅稅率都是25%,但台灣的稅率尚未公布,而距離對等關稅暫緩期限8月1日只剩兩週。
據外媒報導,川普16日透露稅率最新進度,提及「有些不錯的協議將宣布」,其中可能包括印度。川普還提及,之後會直接寄出關稅信函給逾150個國家,這些國家大多沒有跟美國談判。
另據自由時報報導,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今天上午舉行「台美政府對等關稅協商我國政府因應對策」公聽會,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顏慧欣表示,台灣尚未收到關稅信函,目前解讀為美國政府是希望給各國更多時間,但希望能加速各國跟美國進行談判的誘因與動力。台灣談判立場就是持續於8月1日前努力跟美國積極的協商,希望取得一個對國家利益、對台灣產業最佳的對等關稅稅率,也希望能爭取到比台灣的競爭對手日本、韓國更好的待遇。
顏慧欣指出,美國提出對等關稅談判之目的是要解決貿易逆差,以檢視長期以來對美國不公平的關稅結構,因此會對台灣提出許多有助於促進美國市場商機,以及能夠增加美國出口成長的任何議題。台灣則是會持續堅守這些產業跟國家的利益關係,也會捍衛國民健康與糧食安全,台灣有國際標準、國際義務需要同時兼顧,在談判過程中一定會尋求貿易和產業之間的平衡性。
華府研究亞洲及中國經濟問題的知名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近日回答中央社提問時表示,若他身為台灣談判團隊一員,跟美方交手時,會提及台灣企業透過赴美設廠參跟當地產業生態系,展現作為美國好朋友之誠意,這正是川普想要的。
「川普不喜歡出口,他要的是在地投資。」史劍道表示,川普總是在談投資美國、讓美國獲得工作機會,台灣企業也正在這麼做。因此他會以台企在不同州創造許多工作機會的證據,當作爭取低關稅的基礎,告訴美方:「我們很樂意再談更多這樣的合作。」
談及對半導體關稅的觀察,史劍道表示,目前美國尚未決定要針對哪些項目徵稅。川普非常重視關稅,喜歡率先大張旗鼓宣布,再設立各種例外條款。所以,他能夠想像未來會出現某種「半導體關稅」,但並不適用最先進晶片。
不過,史劍道認為,若川普沒有終止「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 Act),美國半導體產量將會從明年起逐步上升。對台灣出口而言,這件事的帶來影響將比半導體關稅大得多。
美國「晶片法」目的是在透過390億美元(新台幣1兆1500億元)補助,提升國內半導體生產能力。
談及關稅對台灣的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FPRI)非常駐研究員傅利曼(Joshua Freedman)分析,台灣在全球最先進半導體晶片製造上的獨特地位,讓其在很大程度上免受關稅衝擊,但其他出口產業就比較脆弱,包括生產螺絲、螺帽類等用來連結不同機件的扣件產業。
傅利曼在FPRI網站發文指出,過去十年,隨著中美關係惡化,希望降低政治風險的企業已經將生產自中國轉移至成本更低的地方。如今美國對各國突然加徵、撤銷及升級關稅,更加速了企業落實供應鏈多元化。
傅利曼表示,雖然部分壓力導致更多業務自中國轉向台灣,利於台灣經濟,但主要轉移方向是東南亞等成本與風險更低的地點。隨著這些地區的生產擴張及發展,競爭力正持續上升。
至於台灣扣件(又稱緊固件)產業正處在這些轉變的前沿。傅利曼表示,在台灣,隨便詢問一個人關稅對當地企業的衝擊,他們可能會提及螺絲與螺栓製造商的困境,特別是利潤率相對較低的中小企業。
傅利曼表示,過去台灣依靠遍布全台的產業群聚建立成功的扣件產業,但現在主導地位正下滑中。目前越南、泰國與印度均能以比台灣更低的成本生產扣件。
談及台灣尚未得知關稅稅率,旅美教授翁履中在節目《全球大爆卦》上指出,台灣有逾30%的傳統產業,本身毛利率就不高,無論是農產品或傳統商品,這些出口的中小企業平均毛利約落在18%,無論關稅是15%或20%,都吃不消。
翁履中續指,台幣升值比率是全球第一,因此關稅加上匯率大幅升值,在明顯升值情況下,對台灣這種出口導向的國家來說,衝擊非常大。
台中市長盧秀燕16日出席三三會例會,並發表演講時表示,關稅、匯率、能源是台灣經濟的生死關頭,必須要解決;若美國對等關稅台灣稅率逾10%,企業將受創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