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代表作以〈九成宮醴泉銘〉最著名,有「楷書極則」美譽。(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人。曾為太子率更令,故又稱「歐陽率更」。「初唐四大家」之一,書法學習「二王」,融合北碑、漢隸之特點,自成一家。代表作尤以〈九成宮醴泉銘〉最著名,有「楷書極則」美譽。
唐太宗避暑九成宮 地出醴泉
唐代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下令修築整治隋文帝時期的離宮——仁壽宮,擴建後改名為九成宮。第二年,唐太宗君臣前往位於群山之間,風景秀麗,下臨千仞的九成宮避暑。然宮中水源本就不豐,加以多日不雨,人馬眾多,宮廷飲水發生困難。
某日,唐太宗和長孫皇后於西城高閣之陰散步。太宗俯察到地上微溼,「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自古以來,宮闕出醴泉是聖人德化天下之瑞應。南朝梁孫柔之《瑞應圖》曰:「聖人能順天地,則天降膏露,地出醴泉。」
唐太宗無意間發現的清泉,水味甘醇,汩汩不絕,解決了宮中飲水問題。他非常高興,命名為「醴泉」。遂立〈九成宮醴泉銘〉以誌事。
〈九成宮醴泉銘〉被譽為「三絕古碑」。(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三絕古碑」〈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體現「一代明君」唐太宗勤政愛民、德化天下之祥瑞;「一代名相」魏徵撰文,典雅意深;大書法家歐陽詢書丹,挺拔穩健。集唐代聖君、賢臣、書家之大成,被譽為「三絕古碑」。另一說法為集魏徵撰文、歐陽詢書丹和技藝精湛之刻工刻碑,造就此一千古名碑。
貞觀六年(632年),〈九成宮醴泉銘〉立於長安西北麟遊(今陝西寶雞麟遊縣)九成宮。碑高2.7公尺,寬度近1公尺,全碑以楷書寫成,共24行,每行50字。碑首刻有6條纏繞的螭龍,栩栩如生。碑額以兩行小篆題寫「九成宮醴泉銘」,勻圓齊整。
歐陽詢書寫此碑已是76歲老叟,雖邁入晚年仍精神飽滿,書藝更冠絕一時。全碑嚴整有度,穩健挺拔;骨力洞達,勁中有險,字形結構無懈可擊;於剛銳險勁中散發清和之氣,又在嚴整勻停的法度中透出典雅的意態,可謂其登峰造極的代表作。
〈九成宮醴泉銘〉歷來備受讚賞。《宣和書譜》評為「翰墨之冠」,有「楷書極則」美譽。宋代大書畫家趙孟頫稱讚「化度醴泉為楷法第一」。明代趙涵《石墨鐫華》亦云:「唐九成宮醴泉銘,此碑婉潤,允為正書第一碑。」後世學習楷書者,多奉此碑為圭臬,作為入門寶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