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說:「壽有四不過,後代福氣多」,指哪4不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語:「壽有四不過,後代福氣多」。這句老話的意思是,做壽有四個方面的限制,而其中的「四不過」又具體指的是甚麽呢?
「壽有四不過,後代福氣多」指哪4個不過?
一不過:父母健不過壽
在民間有句話:「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意思是說父母在世,子女依然是如孩童般需要他們的庇護。在這種情況下,經孩子為自己做壽就顯得有些不妥,甚至會被視為不敬。
因此,當父母在世時,若子女自辦壽宴,就會引來他人的側目,甚至可能讓人覺得子女是在搶奪父母的福壽。
二不過:年齡小於六十不過壽
在古代,只要人們過了四十歲,就可慶祝做壽。然而,做壽並不是每一年都要慶祝,而是通常在逢十的整歲時舉辦,這些特別的壽辰更具意義。因此在古代,開始做壽的年齡一般是五十歲。
然而在民間還有另一句老話:「做九,不做十」,這表示在做壽時不應慶祝整歲數字。例如,當家中老人即將邁入80歲時,通常會在老人滿79歲時提前選擇某一天為其慶祝做壽。
這是因為有句話說得好:「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過於追求完美反而可能使願望難以實現。因此,為了祝願更長的壽命,做壽時也常常會採用虛歲的方式。
說到人過了40歲便可做壽,但俗語又提到小於六十歲不宜做壽。是因為古人普遍壽命較短,因此在年輕時不會舉行做壽。做壽的意圖,是在年老後祈求長壽。而四、五十歲便祈求長壽在傳統上並不太合適。
對於老人來說,最大的慰藉就是子孫圍繞的快樂。(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三不過:七十三歲或八十四歲不做壽
民間常言道,人生有兩道坎,只有邁過去才能享受更多的歲月,其中「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樣的說法預示著很多人在這兩個年歲可能面臨風險。
因此,當老人接近這兩個年齡時,他們通常會更加小心謹慎,以至於在這些年份中甚至不慶祝自己的生日,寓意著想要潛伏地避開厄運,順利過關。故而,這個時期不會有人為他們做壽。
四不過:人過九十不過壽
這裡所指的「90歲不過壽」主要是針對98歲以下的老人。
在民間,大家通常認為,活到90歲已然是高壽,之後的日子則是多活一日的獎勵。在這種情況下,再去做壽顯得似乎是在搶奪後代的福壽。然而,一旦老人活到98歲以上,接近百歲時,便是值得全家人歡慶的日子,屆時舉行一次盛大的壽宴,既光榮又讓人心中充滿期待。
總之,做壽最大的意義在於子女對長壽老人表達的祝福,是對他們健康長壽的祈願,同時也是家人團聚的良機。因為父母在世,人生還有希望與未來;而父母離世,人生便只剩下回憶與追思。無論何時,我們都應當把握機會常回家看看父母,別讓一時的錯過留下終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