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捐之很清楚一個國家的偉大之處該在何處。(圖片來源:手繪插畫 志清/看中國)
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有一場著名的廷議,爭論大意是──是否為了漢朝的聲威、疆域的偉岸,不顧百姓生計,也要貪圖外在勝利!
故事原由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帶兵南征,滅掉南越後,發現一個很大的島嶼,便在上面設立了珠崖和儋耳兩個郡縣;那個大島嶼就是現在的海南島。
島上的原住民很不好惹,數犯禁令,派去做官的漢人也嚴酷待之,暴斂橫徵,以致那裡大小叛亂不斷,令漢武帝之後的皇帝們非常頭痛。
到了漢元帝時,珠崖郡叛變再起,朝廷派兵鎮壓,結果「諸縣更叛,連年不定」,於是朝中開始出現爭論──「要不要再調兵攻打?」
賈捐之上奏〈棄珠崖議〉,認為不該再徵兵出征,建議放棄珠崖。
主戰派認為不打會損害大漢聲威,樂昌侯王商說:「珠崖內屬為郡久矣,今背叛逆節,而云不當擊,長蠻夷之亂,虧先帝功德,經義何以處之?」意思是說,珠崖是大漢的,今日叛亂卻不去攻打,會助長他們的氣焰,虧損先帝的功德,在《六經》中又符合哪一條經義了?」
反戰派丞相于定國則說:「連年調兵去鎮壓,護軍都尉、校尉和丞等十一人,只有二人生還,士兵與輜重已死了上萬人,花費三億多,還不能完全降伏珠崖。如今關東民不聊生,很難再從民間徵兵了,賈捐之的建議是對的。」
賈捐之反戰的理由
賈捐之是賈誼的孫子,頭腦很清楚,做事很實在,在連年民生困頓之前,無所謂漢朝威望,無所謂本朝疆域之偉岸;他很清楚一國的偉大之處該在何處。
賈捐之上奏〈棄珠崖議〉,提出反戰的理由約有三點:
一、國家是否偉大與疆域大小沒有關係。
二、戰爭對本朝民生的危害。
三、戰爭所付出的巨資。
賈捐之說,像堯、舜、禹三位偉大的聖人,以及武丁、成王等殷周時代的偉大仁君,他們統治的土地都不大,但是他們的教化與聲望卻遠傳四方,直至四海。想被統治的就來歸附,不想被統治的也不勉強,四方部族各得其宜,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自有心悅誠服的部族前來進貢,這不是戰爭手段能達到的。
大漢平定天下後,漢文帝哀憐中原百姓生活困頓,於是停止征戰,輕徭薄稅,休養生息,朝中一年的判決案不過幾百樁,國家也漸漸富強。
到了漢武帝時,開始厲兵秣馬,擴大版圖,征戰不休,為了供應軍需,百姓的賦稅加重了,朝中一年要判決的案子多達幾萬件。比時盜賊並起,軍旅數發,父親戰死於前,兒子負傷於後,老母妻兒在里巷中哭泣。這都是為了疆域,不停征戰的緣故。
如今本朝內部民生問題已經夠多了,關東百姓長年流離失所,已經到嫁妻賣子的地步;法令禁止不了,道義也禁止不了,這是國家的大患。陛下何必為那一點意氣、那一點聲威,不顧國家大患,也要跟遠在天邊的原住民較勁!再說也不是只有那裡能出產珍珠、犀角,何必一定要執著於珠崖呢?「棄之不足惜,不擊不損威」,放棄珠崖也不會減損漢朝的威風的。
我算個數給您看啊,用往年征羌的軍隊來說,範圍不逾千里,就要費「四十餘萬萬」,何況是遠在幾千里之外的珠崖呢!而且那裡霧露氣溼,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恐怕敵人還未俘虜,我們的戰士就自己先死了,一點功勞都沒有。所以望陛下三思,捨棄珠崖,集中力量拯救關東百姓。
最後漢元帝聽從賈捐之的意見,決定放棄珠崖。「夫萬民之饑餓,與遠蠻之不討,危孰大焉?」畢竟萬民的飢餓與放棄珠崖一事相比,前者對朝廷的危害更大。還有就是,「民有慕義欲內屬,便處之;不欲,勿疆。」島上的居民,若有仰慕中原禮儀,願意歸附大漢的,歡迎來定居:不願意,也不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