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進入關鍵轉折點的歷史時刻,國際社會的目光聚焦於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即將於8月15日在阿拉斯加舉行的關鍵峰會。這場被寄予厚望的會談,被視為可能為持續數年的血腥衝突帶來突破性進展的契機。然而,在戰火最前線的烏克蘭東部地區,當地民眾正經歷著對和平的殷切盼望與對未來歸屬的深度恐懼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領土主權議題再度成為談判的核心焦點,而烏東地區無疑是這場地緣政治博弈中最敏感的神經末梢。圖為烏克蘭戰俘家屬等待著,看看他們的親人是否會在2025年5月24日抵達烏克蘭切爾尼戈夫。(圖片來源:Paula Bronstein /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8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俄烏戰爭進入關鍵轉折點的歷史時刻,國際社會的目光聚焦於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即將於本週五在阿拉斯加舉行的關鍵峰會。這場被寄予厚望的會談,被視為可能為持續數年的血腥衝突帶來突破性進展的契機。然而,在戰火最前線的烏克蘭東部地區,當地民眾正經歷著對和平的殷切盼望與對未來歸屬的深度恐懼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領土主權議題再度成為談判的核心焦點,而烏東地區無疑是這場地緣政治博弈中最敏感的神經末梢。
烏克蘭戰火陰霾下的頑強生存
位於頓內茨克州的斯拉維揚斯克,距離前線僅約23公里,成為觀察烏東民眾真實處境的重要窗口。中央社記者近日走訪這座城市,目睹了戰爭如何深刻改變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儘管城市人煙稀少,街頭仍可見老幼居民與大量軍人穿梭,裝甲車輛頻繁出入,時刻提醒著人們戰爭的臨近威脅。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部分咖啡館與餐廳仍在艱難維持營業,為這座被戰火籠罩的城市保留著一絲生活的溫度和希望。然而,更多商家已用木板封住門面,街道呈現出一種被戰爭凍結的蕭瑟景象。戰爭期間臨時搭建的避難設施遍佈市內,這些設有加固牆體與簡易座椅的避難所估計可容納約20人,但多數避難所外牆佈滿塗鴉,顯示使用率並不高,或許反映了當地居民在長期戰火威脅下已產生某種程度的心理麻木。
雖然記者造訪期間未聽見密集砲火聲,但城市街道遍佈的戰火遺痕清楚訴說著這場戰爭的殘酷現實。月初俄軍對當地一間飯店的空襲,在建築上轟出巨大坑洞並波及附近民宅,成為戰爭暴力最直觀的見證,也成為當地居民心中難以磨滅的創傷記憶。
民眾聲音: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光芒
住在遭轟炸飯店附近的居民安東妮亞,她的親身經歷深刻揭示了戰爭對平民心理造成的巨大創傷。空襲發生時她身在5樓,「所有東西都在燃燒,滿街都是火光,很嚇人。」這種恐怖經歷已經深深烙印在她的記憶中,成為日常生活中揮之不去的夢魘。
安東妮亞對和平的渴望已經達到近乎絕望的程度:「我只希望明天一切都結束,那就會有結尾,和平。我就能好好睡覺,好好醒來,哪怕最後是非洲人、中國人或是誰來我都不介意,天上的貓也好⋯⋯。」這種帶有黑色幽默的表述,深刻反映了戰爭對普通民眾精神狀態的摧殘。她進一步描述了戰時生活的煎熬:「以個人而言,這根本不是生活,我每天坐著,耳朵聽著聲音,思考我應否去睡?躲哪裡去?地下室?但萬一來的是大型(飛彈),那這地下室都救不了我們。」
然而,並非所有居民都抱持著安東妮亞那樣近乎絕望的和平願望。在當地行醫的塔季揚娜代表了另一種堅定的聲音——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領土妥協。她理解部分居民對蘇聯時期仍有情感連結,但強調「時代已不同」。「我們一直都過得好好的,直至俄羅斯在2014年攻擊我們。」她擲地有聲地反問:「我們如何可以和向我們發射砲彈的人共存?」
面對即將舉行的美俄峰會,塔季揚娜明確表達了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支持:「我不認為(川普與普京)可以達成協議,因為我們的總統說不會割地求和,我個人都反對。我是烏克蘭人,我想在烏克蘭生活。」她的立場代表了許多烏克蘭人的核心訴求——在自己的土地上保持尊嚴地生活。同時,她也透露已開始準備萬一需要撤離的打算,顯示了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現實考量。
居民謝廖日卡的擔憂更加直接:「一旦斯拉維揚斯克與鄰近的克拉莫托斯克失守,那我們就等同進入俄羅斯統治,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這些城市不僅是烏軍在頓內茨克州的戰略據點,更承載著深刻的歷史象徵意義。2014年頓巴斯爆發親俄分離主義運動後,克拉莫托斯克成為烏克蘭在該州的臨時行政中心,象徵著烏克蘭對這片土地主權的堅持。
外交博弈中的核心爭議
在烏東民眾複雜心境的背景下,國際社會正圍繞領土主權問題展開激烈的外交博弈。綜合烏克蘭與美國媒體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擬提出烏軍撤出頓巴斯地區——即盧甘斯克與頓內茨克兩州——的條件作為停火前提。這項要求直接觸及烏克蘭的核心利益,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堅定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澤倫斯基日前重申,不會以割讓領土作為和平代價,並警告若從頓巴斯撤軍,恐形同替俄軍開啟新一輪攻勢。儘管立場強硬,歐洲與烏克蘭領導人仍在展開密集磋商。德國總理梅爾茨表示,各方就美俄峰會議題初步形成五項原則,其中包括烏方願以現有戰線為「接觸點」展開對話,但不承認任何遭占領地區為俄羅斯領土,烏克蘭邊界仍將維持法定現狀。
就在外交努力持續進行的同時,戰場暴力並未停息。俄羅斯官媒報導,俄國南部城市頓河畔羅斯托夫的住宅區遭到烏克蘭襲擊,已知超過10棟大樓損毀,造成3人受傷。這起事件提醒人們,戰爭的邏輯往往超越政治談判的時間表,報復與反報復的循環持續影響和平進程。
川普的安全保障承諾
在與歐洲多國領袖和澤倫斯基的視訊會議中,川普表示美國願意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但附帶明確條件。據法國總統馬克龍透露,川普指出任何提供給烏克蘭的安全保障都不會納入北約架構,但願意接受由美歐共同提供的其他保障。
然而,川普也明確表態,美國不會繼續直接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或派遣部隊,而是會向歐洲出售武器,由歐洲再轉供基輔。這種間接支持模式試圖在維持對烏支持與避免美俄直接對撞之間拿捏分寸,但對期盼美國提供強力安全保障的烏克蘭支持者而言,這種「有限安全保障」恐怕難以完全釋疑。
在不確定中尋找希望
川普與普京的阿拉斯加峰會或許能為這場漫長衝突帶來轉機,但真正的和平不僅需要政治領袖的智慧,更需要對那些在戰火中掙扎求存的普通民眾的深切關懷。斯拉維揚斯克居民的聲音——無論是安東妮亞對和平的絕望渴求,還是塔季揚娜對主權的堅定守護——都應該成為任何和平協議考量的重要因素。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歷史關頭,烏東地區的民眾展現出人性中最珍貴的品質: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在恐懼中保持尊嚴。只有當和平協議能夠真正保障這些普通民眾的安全、尊嚴和未來時,才能稱得上是持久且有意義的解決方案。國際社會不應忘記,任何外交成就的最終檢驗標準,都在於能否讓像安東妮亞這樣的普通人重新擁有「好好睡覺,好好醒來」的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