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台大地質學系榮譽教授陳文山(左)、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右)等人召開記者會,宣布「反對核三重啟,穩健能源轉型—學術界不同意第21號公投案」聲明連署已逾500名學者加入。(圖片來源:中央社(局部裁剪))
【看中國2025年8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記眞綜合報導)「重啟核三」公民投票進入倒數階段,台灣學術界發起近年來罕見的大規模跨領域連署行動。截至8月19日,已有來自全國超過百所大專院校、逾500名學者共同簽署聲明,從地質安全、世代正義、經濟效益乃至國家安全等七大面向,提出反對核三廠延役的系統性論點,呼籲民眾在8月23日的公投中,投下「不同意」票。
這場由學界自主發起的行動,為激烈的公共辯論注入了嚴肅的科學與人文反思,也讓核三廠潛在的風險與代價,成為輿論最終檢視的焦點。
跨領域總動員 學界七大論點
此次連署由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等人發起,響應規模前所未見,連署名單橫跨理工、醫學、法律、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其中不乏中央研究院院士、大學特聘教授等重量級學者。聲明中,學者們共同提出了七大核心論點:
一、核安難保:活動斷層與機組老化
聲明指出,最新的地質調查已證實活動斷層(恆春斷層)直接穿越核三廠區。台大地質學權威陳文山教授更在記者會上引述台電報告,指一號機下方有「斷層剪裂帶」,二號機下方岩層則有受擠壓變形的「背斜」構造,地質風險極高。學者認為,在無法確保核安的前提下,讓老化的機組繼續運轉,無異於一場豪賭。
二、違反世代正義:萬年核廢債留子孫
連署聲明強調,重啟核三將持續產生高階核廢料,但在台灣地狹人稠、地質活躍的現實下,至今無法找到最終處置場址。此舉是將核廢料的巨大風險與處理成本,轉嫁給後代子孫,嚴重違反了世代正義原則。
三、不符經濟效益:昂貴核電僅為6%電力
學者從經濟學角度提出質疑,認為若將除役成本、核廢處理、核災風險等龐大的「外部成本」納入計算,核電已非廉價能源。為了僅占全國約6%的發電量,而去投資重啟一座充滿不確定性的昂貴老舊核電廠,不符合經濟與時間效益。
四、傷害產業競爭力:國際需要的是綠電
聲明指出,在全球供應鏈巨頭(如蘋果、台積電等)紛紛加入RE100,要求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的趨勢下,台灣真正需要的是綠電,而非低碳但非再生的核電。重返核電的老路,反而可能削弱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五、非空污解方:減煤與非核可以並行
針對「非核即用肺發電」的說法,聲明反駁指出,根據官方數據,台灣近年在核電機組陸續除役的同時,透過能源轉型與空污防制,燃煤發電占比與空氣品質均獲得改善。這證明減煤與非核的目標並行不悖,重啟核電並非解決空污的必要手段。
六、無助國家安全:核電延宕能源韌性
廢核平台補充,在戰爭或緊急狀態下,大型集中式的核電廠目標脆弱,易受攻擊或因基礎設施癱瘓而陷入危機,反而成為國安破口。學者認為,核電重啟將排擠、延宕真正能提升能源韌性的「分散式再生能源系統」的發展。
七、加劇區域不正義:犧牲屏東發展權
聲明最終回歸到社會公平層面,指核三廠當年落腳恆春是威權時期的決定,屏東人已默默承受40年的風險。如今在全台性的公投中,再次強迫以觀光與農漁業為發展主力的屏東縣,繼續承擔核災風險,是赤裸裸的「區域不正義」,也是擁核者「以鄰為壑」的心態體現。
這場前所未有的跨領域學者大規模連署,成功地將一場公投的公共辯論,從簡化的政治口號,提升到對台灣地質安全、經濟未來、環境倫理乃至歷史正義的全面性科學反思。無論最終投票結果如何,學術界已經共同為核三延役,投下了一張極具份量的「不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