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問題事件層出不窮(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8月26日訊】(看中國記者孟浩綜合報導)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事件如影隨形,從「三聚氰胺」毒奶粉重現,到粽子吃出帶血創可貼、學校食堂腐肉,再到食用油罐車混裝煤油,這些駭人聽聞的案例不斷挑戰公眾底線,國人無奈發出「還有什麼能吃?」的嘆息。多位自媒體大V、時評人直指問題並非「個案」,分析了為何中國毒食品層出不窮的根源。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從「老電影」到公眾麻木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老生常談」,卻屢禁不止。早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導致數萬嬰幼兒腎結石,震驚世界。時隔多年,類似問題捲土重來。8月稍早,一位母親在為孩子購買知名連鎖品牌「來一份」粽子時,竟從粽子中吃出帶血創可貼。她在社交平臺憤怒表示:「買的就是大品牌,結果吃出人血,真是氣炸了!」投訴後,相關部門竟稱「拆開吃到的東西不是店面問題」,令人寒心。
類似事件層出不窮。安徽亳州,作為全國最大中藥材集散地,被曝光「養生茶包」內無任何藥材,全是樹葉木渣。成本僅1元多的產品賣30多元,利潤暴利。記者暗訪發現,商家肆無忌憚,甚至自曝黑幕。舉報導市場監督管理局時,執法人員非但不調查,反而安排「私了」協商賠款。時評人老周指出:「他們早就知道這些事,處理手法很熟練。」據統計,2023年亳州中藥材抽檢不合格達551批次,同比上升20%,涉及208種品類。但315晚會曝光後,僅罰款了事,一年後一切照舊。
學校食堂問題更令人痛心。2024年昆明長逢學校臭肉事件中,多名家長因孩子長期腹瀉,衝進廚房發現發臭煮肉準備下鍋。校方推廚師「背鍋」,副校長冷笑旁觀,教育局局長傲慢離場。最終,校長免職(本已臨近退休)、學校罰款10萬、食堂承包公司停業。但知情人透露,該公司系物業轉行,成立半年即中標,背後貓膩明顯。無一人刑事追責,家長感嘆:「這在西方國家,有人要坐牢。」
近期,又爆出三萬桶劣質奶粉流向市場,成本僅2.3元/桶,全是米粉冒充。銷售方直言:「沖泡氣味不對,就加奶香精。」從生產到零售,多環節本應監管,卻一路綠燈。老王補充:「牛奶兌尿、化肥,三聚氰胺超標後加增稠劑。母牛乳頭濃腫,擠出的奶加抗生素消殺,保證吃不死人。」
外賣食品與預制菜的安全問題也成為中國食品安全隱患的一大焦點。外賣廚房環境堪憂,如老王揭露,炒飯、牛蛙煲等外賣常在髒亂環境中製作,甚至廁所旁解凍食材,衛生難以保障。預制菜則因長期冷鏈儲存、添加防腐劑和增味劑,營養流失且存在化學殘留風險。部分商家為降成本,使用劣質原料或過期食材,監管形同虛設。公眾無奈感嘆:「外賣不敢點,預制菜不敢吃。」食品安全亂象亟需嚴管,保障民眾健康。
其他事件包括:邯鄲生豬轉運站強行灌水、注射「阿索本」讓豬體重暴增;屠宰場死豬發紅髮臭;地溝油、瘦肉精反覆出現;大閘蟹高密度養殖餵抗生素,吃完「感冒就好」;澱粉腸不用肉,只用膠凝劑模擬口感;韭菜用劇毒666粉灌根,長得壯卻致癌。
這些事件並非孤立。央視315晚會年年曝光,企業「猛如虎」操作後罰款250,公眾漸忘,下一起又來。老周比喻:「像一部不斷循環的老電影,結尾總是‘個案’,大環境沒問題,國家很棒,黨很偉大。」公眾已麻木,評論區常見:「別告訴我什麼不能吃,告訴我什麼能吃。」
老王透露,他曾親歷果汁行業黑幕,匯源果汁用爛水果、蟑螂老鼠「加蛋白」,加香精防腐劑掩蓋霉味。他考察後「再也不喝果汁」。另一企業「九棵橙子」自動售汁機,看似新鮮,卻滿是蟑螂鑽入橙子。他感嘆:「你算準橙子是真的,沒算準蟑螂也知道。」
乳業更慘。蒙牛外包養牛給農戶,農戶兌水、加牛尿、化肥提高蛋白含量,後發明三聚氰胺「既便宜又無味」。老王說:「後來是往三聚氰胺裡兌牛奶。」水產養殖餵抗生素超標百倍,他笑稱:「發燒吃大閘蟹,退燒快。」
食用油罐車混裝煤油不洗罐,殘渣直接倒油;澱粉腸連澱粉省,用空氣「拼成本」。老王小時候知韭菜用666粉:「特別乾淨的別買。」如今,他不吃鴨腸、牛蛙、黃鱔、豬血鴨血:「全是假的。」
監管失靈:不想查、不願抓的深層邏輯
為何問題屢禁不止?老周和老王一致認為,根源在於監管部門「不想查、不願抓」。亳州案中,執法人員安排私了;長逢學校案,官方通報導歉、整改,卻無實質懲罰。知情人透露:「商家不怕查,下架換名繼續干。」
監管為何失靈?老周分析:「不是不知道、查不到,而是根本不想查。」地方政府與企業利益綁定。亳州GDP 2500億,中藥材貿易1553億,佔60%。打假死企業,GDP稅下降,官員政績受損。
深層根源在於中共官員考核體系。老周強調:「官員KPI由上級決定,非人民選票。」改革以來,最重要指標是GDP增長和稅收。企業是「衣食父母」,貢獻經濟活動和利潤稅。
在小地方,大企業影響力大。亳州書記若嚴打藥材造假,企業倒閉,GDP稅銳減,如何向上級交代?「人民算老幾?人民能決定陞官發財嗎?」老周說:「權力不受人民約束,人民利益不優先。」
對比西方,官員KPI是選票,人民利益第一。老王舉例:加拿大總理特魯多曾買有機食品,被議員質詢「搞特殊化」,嚇得改買普通牛奶。民主倒逼政府負責,若油罐車事件爆出,部長引咎辭職。
老王批評道:「獨裁體制下,無執法動力。」 政府就是要「年輕人多病,老年人早死」,減輕社保負擔。
特供制度:隔離風險的「隱形壁壘」
最諷刺的是「中南海特供」。這一制度不僅是食品安全問題的放大鏡,更是其無法根除的「隱形壁壘」。特供製度的本質是「隔離」:領導享無毒食品,民眾暴露風險。這直接導致監管失靈。老周說,領導無法「呼吸特供空氣」,故空氣污染能改善(北京AQI從2013年1249降至2019年85以下);但食品安全「事不關己」,故頑疾難除。
特供製度的起源可追溯至延安時期。早在延安時代,中共領導就享有專屬供應,如毛澤東的專屬廚師和食材來源。新中國成立後,這一制度迅速制度化。毛澤東在蘇聯指導下,建立北京香山農場,後擴展為巨山農場和玉泉山農場。這三大農場由中央警衛局管理,四周圍牆戒備森嚴,種植無農藥蔬菜,養殖優質畜禽,僅供中南海領導、家人及子女學校使用。
60年代,「34號供應部」在北京東華門設立,專供副部級以上官員菸酒、糕點、副食品,甚至進口奢侈品如俄羅斯魚子醬、法國鵝肝醬、手錶、香水等。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這些特供品堪稱「極致奢華」。據前警衛局副局長回憶錄,供應部產品應有盡有,遠超普通民眾想像。文革結束後,胡耀邦、趙紫陽曾試圖取消特供,但觸及高層面子,最終不了了之。1989年「六四」事件後,中共中央政治局文件要求取消食品特供,卻至今未落實。相反,特供蔓延至省市縣鄉,形成多級網路。
進入21世紀,特供製度更隱秘高效。十七級以上幹部每月定量供應糖、豆、肉、蛋等。現代特供強調「無毒」,包括空氣淨化、水源過濾,甚至醫療器官特供。網友於2025年8月25日發帖稱:「中南海特供食品,看誰找茬。」另一網友於7月31日指出:「中南海官邸空氣、食品、飲用水、醫療都是特供,最頂級資源。」這些帖子反映公眾對特供的憤慨。
2025年,特供製度仍活躍。高層有「特供證」,如小戶口本,定量供應並記錄。澳洲新聞網2024年文章提到,污染油甚至進入特供鏈,習近平曾言「食品安全做不好,民眾會懷疑執政資格」,卻成讖言。人權觀察組織和海外媒體估算,特供覆蓋副省級以上官員及其家屬,成本由財政負擔。
特供如何加劇危機?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毒害嬰幼兒,領導享特供引發不滿。美國之音報導,中國公眾批評政府體制。近期事件印證:三萬桶劣質奶粉流入市場;亳州茶包樹葉木渣賣30元;昆明學校臭肉,物業公司半年中標食堂。監管部門「不想查」:亳州抽檢不合格551批,罰款後照舊。
網友吐槽:「職能部門死狗,只有中南海吃特供!」官員考核機制放大問題:KPI重GDP稅收,非選票。企業貢獻政績,故地方保護造假。亳州中藥貿易佔GDP60%,打假傷稅基。
特供助長互害:底層企業無底線,毒奶粉傷嬰幼兒;隱性危害如致癌、免疫損。2024報告稱合格率97%,粉飾太平。老王預測,未來十年中國人癌症將爆發,4億人將患癌。據最新數據,中國癌症發病率在年輕人中確實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肥胖相關癌症。從2007年至2021年,肥胖相關癌症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每年上升3.6%,特別是在25-29歲群體中,年變化率高達15.28%,而非肥胖相關癌症保持穩定。這一趨勢在1964年後出生世代中尤為明顯,顯示年輕成人癌症風險顯著增加。然而,人均壽命近幾年並未下降,而是持續上升:2024年平均壽命達79歲,比2023年增加0.4年;從2020年的78.08年到2022年繼續微升。這表明,儘管癌症年輕化問題突出,但整體壽命受醫療進步等因素影響仍在延長。
特供不僅是食品,還擴展空氣、水、醫療。網友於7月23日稱:「中南海有特供食品、空氣、器官。」這製造「二元社會」:領導無憂,民眾互害。網友於8月14日建議:「中南海賣門票,特供改制承包食堂,提升食品安全賺民望。」
公眾麻木絕望:評論區常問「什麼能吃」。老王自救:農村熟人養豬羊,吃糧食豬(皮厚一倍);買本地應季蔬果,避免淡水魚蝦、外賣。但土壤水污染難避,河北地下水灌污水20年,全污染。淡水養殖魚蝦別吃,海水魚養一週再吃;瓜果買本地應季,光鮮的別買;外賣別點,廚房髒如炒飯牛蛙煲。
「十四五」規劃中的矛盾與制度改革的呼聲
2021年「十四五」規劃強調食品安全全鏈監管。但特供存在,規劃成空。習近平2013年言食品安全關執政資格,2024污染油入特供鏈,民眾質疑加劇。
老周建議,廢特供,讓領導吃同源食品,如校長吃食堂飯。否則,循環繼續。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根源於體制:監管失靈、官員逐利、「特供」隔離。事件頻發,非「害群之馬」,而系統危機。老周結語:「奸商哪都有,但食品傷兒童最泯滅人性。」老王呼籲:「解決獨裁,民主倒逼負責。無民主萬萬不能。」廢除特供、改革考核、人民監督,方能根治。否則,孩子一口安心飯仍是奢望。希望更多國人覺醒,推動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