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25年9月29日,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右)和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在華盛頓特區白宮國宴廳舉行聯合新聞發布會後離開。川普總統歡迎內塔尼亞胡第四次訪問白宮,兩位領導人會面討論了美國支持的最新計劃,旨在結束加沙戰爭並確保釋放哈馬斯剩餘的人質。(圖片來源:Alex Wong/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9月30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在持續數月的以哈衝突導致人道危機日益加深之際,一道潛在的和平曙光劃破了中東的陰霾。美國總統川普於昨(29)日戲劇性地提出了一項詳盡的20點和平計畫,旨在徹底終結加沙地帶的戰火。此計畫不僅迅速獲得了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的公開贊同,更設定了嚴格的時間表與條件,將決策的壓力直接施加於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哈馬斯身上。
中東戰爭露曙光…以色列同意川普加沙和平計畫
川普所提出的和平計畫,其核心架構試圖在施壓與懷柔之間取得平衡,為衝突雙方提供一個明確的行動框架。這份計畫的細節涵蓋了從立即停火到戰後治理的完整路徑,其關鍵條款包括:
立即停火與軍事凍結:一旦以色列與哈馬斯雙方同意計畫,所有敵對行動將立即停止。以色列軍隊會從目前的戰線撤退至預先指定的範圍內,所有軍事行動將暫停,戰線將被「凍結」,直到所有和平條件均被滿足。此舉旨在為後續的外交與人質釋放行動創造必要的安全環境。
72小時人質釋放最後通牒:計畫中最具緊迫性的一環,是要求在以色列公開同意計畫後的72小時內,哈馬斯必須釋放其挾持的所有人質,無論其生死狀況。這項條款將人質的命運與和平進程直接掛鉤,成為啟動整個計畫的關鍵前提。
大規模囚犯交換:作為對哈馬斯釋放人質的回應,以色列承諾將釋放250名被判刑的巴勒斯坦囚犯,以及另外1700名在衝突期間被拘留的加沙民眾。這一交換比例顯示了以方為換取人質回歸所願意付出的代價,也是對巴勒斯坦方面的一大讓步。
哈馬斯成員的赦免與離境安排:對於哈馬斯組織的未來,計畫提出了一項「繳械換取赦免」的方案。同意放下武器並接受和平共存的哈馬斯成員將獲得赦免,不會受到追究。對於那些不願留下但希望離開加沙的成員,計畫也承諾提供安全的離境通道。此舉旨在分化哈馬斯內部,為其成員提供一條戰爭之外的出路。
保障平民留在家園:針對國際社會最為關切的人道問題,該計畫特別強調,不會強制要求加沙的平民離開他們的家園。這一點回應了外界對於可能發生大規模人口驅離的擔憂。
川普總統在宣布此計畫時強調,該方案已獲得「所有中東地區國家的共識」,這暗示了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約旦等關鍵阿拉伯國家可能在幕後給予了支持或默許。他對哈馬斯的回應表達了審慎的樂觀,但同時也發出了明確的警告:如果哈馬斯拒絕這項提議,美國將給予以色列「完成他們任務」所需的全面支持。這番言論無疑是一記重磅的最後通牒,意圖讓哈馬斯在「接受和平」與「面臨更毀滅性打擊」之間做出抉擇。
戰後治理藍圖:川普領銜的「和平委員會」構想
除了終止戰火,該計畫也對戰後的加沙治理提出了具體構想,試圖填補哈馬斯倒台後可能出現的權力真空。
計畫提議,在和平達成後,加沙的日常事務將由一個臨時性的、非政治化的委員會接管。這個委員會將由「有資格的巴勒斯坦人」以及國際專家共同組成,其主要職責是維持社會基本運作。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這個臨時委員會將受到一個名為「和平委員會」(Board of Peace)的過渡性國際組織監管。根據計畫,該委員會將負責管理加沙重建發展的整體框架與資金來源。而這個權力巨大的委員會,將由美國總統川普親自擔任主席。
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對此安排表示歡迎,並感謝川普願意親自領導這個國際組織。他描繪的路線圖是:一旦哈馬斯同意,以軍將首先進行小規模撤退,等待72小時內人質獲釋,隨後便啟動由國際組織主導的哈馬斯繳械及加沙去軍事化進程。
然而,這個由川普主導,並傳聞可能包含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等人物的治理架構,在巴勒斯坦內部引發了巨大的質疑與反彈。資深巴勒斯坦政治家穆斯塔法·巴爾古提(Mustafa Barghouti)的反應極具代表性,他批評:「布萊爾是個戰犯,他應該待在海牙(國際刑事法院所在地),而不是加沙。」這種觀點在普遍對美國外交政策持懷疑態度、並對布萊爾參與伊拉克戰爭記憶猶新的巴勒斯坦民眾中,具有廣泛的共鳴。由這樣的人物來主導戰後重建,其合法性與接受度顯然面臨嚴峻挑戰。
各方反應與潛在障礙:和平之路上的重重陰影
儘管川普的提案看似強勢且直接,但來自各方的初步反應顯示,其實施前景充滿變數。
哈馬斯的謹慎與核心訴求:哈馬斯方面對此提案的反應極為耐人尋味。一名官員透露,他們是透過媒體才得知計畫細節,尚未收到任何正式文本。另一名熟悉談判的官員則表示,將「秉持善意」審視該計畫。然而,哈馬斯也釋放出一個關鍵信號:他們不會簽署任何「未納入巴勒斯坦自決權」的協議。川普的計畫著重於安全與治理安排,卻對「兩國方案」或巴勒斯坦建國等最終政治地位問題避而不談,這恰恰是哈馬斯及廣大巴勒斯坦人最核心的政治訴求。天空新聞台評論員安迪·帕森斯(Andy Parsons)指出,在未與哈馬斯進行任何前期溝通的情況下就單方面宣布協議,其有效性令人質疑。他提醒,現實是哈馬斯手中握有以色列社會最為敏感的人質牌,只要他們不點頭,協議就無法執行。
以色列內部的政治壓力:雖然總理內唐亞胡公開表示支持,但他勢必將面臨來自其執政聯盟內部極右翼盟友的巨大壓力。這些強硬派政治人物一直主張徹底消滅哈馬斯,反對任何形式的妥協,更不可能接受釋放大量巴勒斯坦囚犯。內唐亞胡若要推動此計畫,必須先克服國內的政治阻力,否則其政府的穩定性可能受到威脅。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尷尬角色:由阿巴斯領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對計畫表示歡迎,並承諾進行改革以期重返加沙。然而,自治政府近年來因治理不善、與以色列進行安全合作等問題,在巴勒斯坦民眾中聲望低落。它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意願,以及在哈馬斯被削弱後能否有效接管加沙,都是巨大的未知數。
普遍的懷疑氛圍:從匿名軍方人士無奈表示「等真的談定協議我才會相信」,到另一名消息人士承認「相較之前更有信心了」,外界普遍抱持著一種謹慎觀望、不敢過早樂觀的態度。過去數十年的中東和平進程中,類似的協議曾多次功敗垂成,這讓所有人都明白,從一份紙面上的計畫到真正實現持久和平,中間還有無數的障礙與艱難的讓步需要跨越。
一道曙光下的深層挑戰
總體而言,川普提出的20點和平計畫是近期以哈衝突中最為具體、也最具強制力的一項外交倡議。它透過美國的強勢介入和明確的獎懲機制,打破了持續已久的僵局,為結束戰爭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路徑。以色列的迅速接納,更為這道「曙光」增添了幾分真實感。
然而,這道曙光之下,是深不見底的挑戰與陰影。該計畫迴避了巴勒斯坦人最為關切的自決權與建國問題;其設計的戰後治理架構因領導人選的爭議性而缺乏民意基礎;哈馬斯手握人質王牌,擁有否決協議的實質能力;而以色列政府內部也面臨著極右翼勢力的掣肘。
內唐亞胡「可以用簡單的方法,或者困難的方法,但無論如何,任務最後都會完成」的表態,既是對哈馬斯的威脅,也反映了前路的艱險。未來幾天,哈馬斯的正式回應將成為決定局勢走向的關鍵。無論結果如何,這份和平計畫都已將中東的未來推向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是走向艱難的和平,還是重返更激烈的衝突,全世界都在屏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