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局2025年8月27日發布了一項震驚國際社會的聲明:經過近三年的深入調查,被稱為「冷戰後最神秘破壞行動」的北溪天然氣管線爆炸案,其完整突擊隊成員身份已全部查明。圖為2022年9月27日,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遭破壞後洩氣狀況。
【看中國2025年10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德國當局2025年8月27日發布了一項震驚國際社會的聲明:經過近三年的深入調查,被稱為「冷戰後最神秘破壞行動」的北溪天然氣管線爆炸案,其完整突擊隊成員身份已全部查明。而就在日前,波蘭檢方於9月30日宣布,已成功逮捕一名涉嫌參與此案的烏克蘭籍潛水員,此人正是德國發出國際通緝令的重點目標。這起逮捕行動不僅為北溪爆炸案的調查帶來了關鍵性突破,更將這起牽動全球能源與地緣政治神經的國際懸案,推向了真相浮出水面的高潮。從意大利里米尼酒店的家庭度假,到波羅的海海底的精密爆破,從「仙女座號」帆船上的DNA樣本,到烏克蘭外交車輛掩護下的邊境監控畫面,一個完整的證據鏈條正在形成,將這起震撼國際的破壞案從最初的「個人行為」推向了「國家行動」的認定邊緣,預示著歐洲乃至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重塑。
案件背景:歐洲能源動脈的毀滅與地緣政治的餘震
北溪天然氣管線系統,包括北溪1號和北溪2號,是連接俄羅斯與德國的關鍵能源基礎設施。這兩條耗資超過200億美元的管線,穿越波羅的海海底,總長約2400公里,設計年輸氣能力高達1100億立方米,曾是俄羅斯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的主要渠道,更是俄歐能源合作與相互依存的象徵。
然而,在2022年9月26日,這條重要的能源生命線遭遇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破壞。波羅的海海底發生多次爆炸,導致北溪1號的兩條管線和北溪2號的一條管線嚴重受損,大量天然氣洩漏,形成壯觀的海面氣泡。這場爆炸發生之時,正值俄烏衝突進入白熱化階段,歐洲各國正努力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尋求能源多元化。北溪管線的毀滅性破壞,不僅徹底切斷了俄羅斯對歐洲的主要天然氣供應,更對歐洲的能源安全造成了巨大衝擊,加劇了能源危機,並引發了對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的全球性擔憂。
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一片譁然。莫斯科與西方國家普遍將其定性為「破壞行為」,但對於幕後黑手,各方卻莫衷一是。起初,部分西方國家迅速將矛頭指向俄羅斯,認為其可能自導自演,以施壓歐洲或作為對制裁的反擊。俄羅斯則堅決否認,並反指西方國家或烏克蘭是元兇。在各方相互指責、缺乏實質證據的情況下,北溪爆炸案一度成為籠罩在國際政治上空的巨大謎團。然而,隨著德國等國調查的深入,真相的輪廓逐漸清晰。
最新進展:波蘭逮捕關鍵嫌犯 德國通緝網逐步收緊
就在德國當局宣布查明突擊隊成員身份後不久,波蘭檢方於30日宣布了一項重大突破:當局成功逮捕了一名涉嫌參與2022年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爆炸案的烏克蘭籍嫌犯。這位嫌犯正是德國此前針對此案發出的國際通緝令上的關鍵人物。
嫌犯的律師帕普羅茨基(Tymoteusz Paprocki)向TVN24電視台證實,他的客戶於30日上午在華沙附近一座城鎮被拘禁。波蘭媒體披露,這名嫌犯名為弗拉迪米爾(Volodymyr),姓氏以Z開頭,是一名專業潛水員。華沙省檢察官辦公室發言人斯基巴(Piotr Skiba)也向法新社證實了逮捕消息,儘管他未透露嫌犯姓名,但強調相關程序正在進行中。
這名被捕的弗拉迪米爾,很可能就是德國調查報告中提及的那位因呂根島超速罰單照片而被辨認身份的專業潛水員。根據此前德國調查人員掌握的線索,當德國鎖定他並請求波蘭協助逮捕時,波蘭當局曾「將逮捕請求擱置數日」,為其提供了寶貴的逃脫時間。邊境監控照片顯示,弗拉迪米爾最終乘坐烏克蘭駐波蘭軍事武官的外交車輛越境返回烏克蘭。這一細節,在德國調查人員看來,幾乎是烏克蘭官方直接參與和提供庇護的「實錘」證據。此次弗拉迪米爾在波蘭的落網,不僅再次印證了德國調查的準確性,也為將其繩之以法、獲取更多關鍵信息提供了可能。
在此之前,本月稍早,義大利一間法院也已裁定,另一名烏克蘭嫌犯庫茲涅佐夫(Serhii Kuznietsov)應被引渡到德國受審。德國檢察官指出,庫茲涅佐夫被指控使用偽造的身分證件租借遊艇,從德國出發執行襲擊任務。這兩起關鍵人物的逮捕與引渡程序,標誌著北溪爆炸案的調查正從線索追蹤階段,進入到實質性的司法審判階段,使得真相的完整拼圖呼之欲出。
7人突擊隊的完整輪廓:軍情背景與專業分工
德國當局經過近三年的深入調查,聯邦警察、聯邦刑事警察局和聯邦檢察院確認,這支北溪爆破突擊隊由7名烏克蘭公民組成。這支團隊的人員配置高度專業,體現了軍事行動的標準編制,包括指揮協調、技術專家、執行人員的三層結構,每個環節都有專業人員負責。
謝爾蓋·庫茲涅佐夫(Serhii K.),49歲,被認定為行動的總協調人兼指揮官。英媒披露,他曾任職烏克蘭特勤局(SBU),並在陸軍特種部隊服役。這種雙重軍情背景,為整個行動的高度專業性和保密性提供了核心解釋。他於8月21日在意大利里米尼與家人度假時被捕,目前否認所有指控並拒絕引渡。他的軍方背景表明了此次行動絕非草根或業餘組織所為。
敖德薩船長,來自烏克蘭敖德薩,被認定為「經驗極其豐富的帆船運動員」。德國警方通過比對其申請荷蘭簽證時留下的指紋,成功鎖定其身份,負責「仙女座號」帆船的精確航行和海上作業協調,確保船隻能夠精準抵達目標海域並執行任務。
瓦萊里婭(Valeria),一位女性潛水員,來自基輔私人潛水學校,她更是烏克蘭104米深潛紀錄保持者。這一驚人的深潛能力完全符合在水深約80米的海底安放炸藥的技術要求,是整個水下作業的關鍵技術保障。她的存在,證明了行動團隊具備執行高難度深海作業的專業技能。
弗謝沃洛德(Vsevolod),已於2024年12月在烏克蘭東部戰鬥中陣亡。關鍵細節是他曾在德國聯邦國防軍接受軍事訓練,這一背景進一步證實了團隊成員的專業軍事技能來源,也暗示了國際軍事合作背景下的複雜性。他的軍事訓練經歷,為團隊的戰術執行提供了堅實基礎。
此次在波蘭被捕的弗拉迪米爾(Vladimir),同樣是一名專業潛水員,因呂根島超速罰單照片被辨認身份。他的被捕,是繼庫茲涅佐夫後,又一名關鍵執行人員被繩之以法。
此外,團隊中還有一名爆炸物專家,負責軍用級炸藥的選擇、配置和精確部署,確保能有效破壞北溪管線的堅固結構。另一名第四名潛水員,則輔助水下作業執行,與其他潛水員共同完成海底爆炸物安置任務。
目前,德國當局已對其中六人發出逮捕令,第七人弗謝沃洛德因戰死不在追捕之列。這支團隊的完整輪廓,揭示了這是一次高度組織化、專業化、且具備明確軍事背景的行動。
完整證據鏈條:「仙女座號」與國家支持的鐵證
德國聯邦刑事警察局在「仙女座號」帆船上發現的證據,構成了整個案件最堅實的技術基礎和物理證據。這艘從德國羅斯托克港租借的帆船,於2022年9月6日出海,航行至丹麥博恩霍爾姆島附近,在約80米深的海底完成了爆炸物安置任務。
關鍵證據包括:
- 生物識別證據: 船上發現了多個嫌疑人的DNA樣本和指紋,為身份確認提供了科學依據。特別是敖德薩船長的指紋,與其申請荷蘭簽證時的記錄完全吻合,形成了無可辯駁的身份認證。這些微觀證據,如同犯罪現場留下的痕跡,直接指向了執行任務的個人。
- 爆炸物化學證據: 專家在船上檢出烈性炸藥殘留物,經比對,這些殘留物與瑞典方面在管道爆炸殘骸上發現的炸藥成分完全一致。這種化學成分的一致性,形成了完整的物證鏈條,將帆船、炸藥和管道破壞緊密聯繫在一起,排除了巧合的可能性。
- 行動軌跡證據: 船隻的航行記錄、GPS定位數據等技術資料,完整還原了「仙女座號」從出發到作業點的具體路線,以及其在目標海域的停留時間和活動軌跡,為行動的執行過程提供了確鑿的證明。
德國調查人員指出,由於行動後「仙女座號」帆船「既沒有被徹底清潔,也未被再次出租」,大量關鍵證據得以完整保存,成為破案的決定性因素。這種「未被清理」的狀態,可能暗示了行動的緊迫性、執行人員的疏忽,或是後續計劃的倉促變化。
然而,更為關鍵且具有地緣政治爆炸性的是指向「國家支持」的鐵證:
- 「假名真護照」:國家機構的核心參與。 調查顯示,突擊隊成員在穿越波蘭進入德國時,使用的是「真實的烏克蘭護照,但護照上的姓名卻是偽造的」。這種由官方機構簽發但載入虛假身份的證件,在情報界被稱為「深度掩護證件」(deep cover documents)。其製作和簽發,需要國家情報機構的直接參與,包括偽造身份、建立虛假背景等複雜程序。德國調查人員認為,這強烈暗示嫌疑人「在國家機構中有高級別的協助者」,絕非個人或非國家行為者所能完成。
- 外交車輛掩護:最直接的國家行為證據。 弗拉迪米爾的逃脫過程提供了最直接且無可辯駁的國家支持證據。當德國鎖定他並請求波蘭協助逮捕時,波蘭當局「將逮捕請求擱置數日」,為其提供了逃脫的窗口。隨後的邊境監控照片顯示,弗拉迪米爾乘坐的是烏克蘭駐波蘭軍事武官的外交車輛越境返回烏克蘭。外交車輛享有外交豁免權,其使用必須經過高層授權。這幾乎是烏克蘭官方直接參與和提供庇護的「實錘」證據,直接將烏克蘭國家層面與此次破壞行動聯繫起來。
這些證據,無論是技術層面的物理痕跡,還是政治層面的官方協助,共同構築了一個堅不可摧的證據鏈,徹底擊碎了「可信否認」的空間。
情報預警與高層涉案:完整指揮鏈浮現
北溪爆炸案的調查不僅揭示了執行層面的細節,更觸及了行動背後的決策與指揮鏈條。美國情報部門的事前警告,為整個事件增添了複雜而敏感的維度。
據報導,早在2022年夏天,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就波羅的海管道可能遭襲向德國發出了警告。更具體的是,美國在2022年6月就已獲悉烏克蘭有襲擊北溪管道的具體計劃。這份情報基於烏克蘭內部消息來源,並隨後與德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分享。
關鍵細節在於,美國中情局通過中間人,向時任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ii Zaluzhnyi)轉達了華盛頓反對此類行動的明確立場。然而,儘管美國表達了強烈反對,北溪管道的破壞行動最終仍然執行,這表明烏克蘭方面在戰略決策上選擇無視美國的警告。這不僅反映了烏克蘭在戰爭壓力下的獨立決策權,也揭示了盟友之間在某些敏感問題上可能存在的巨大分歧。
8月27日最新報導進一步指出,行動的幕後主使是前烏克蘭情報人員羅曼·切爾文斯基(Roman Chervinsky),儘管他本人否認參與,但更為嚴重的指控是:時任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事先批准了這次突擊行動。
如果這一指控屬實,將意味著北溪爆炸案具有完整的國家級指揮鏈條:從前情報官員的具體策劃,經過軍方最高層的正式批准,再到專業突擊隊的精確執行,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國家行動體系。這將直接將此次破壞行動的責任,歸結到烏克蘭國家最高軍事領導層,而非僅僅是「親烏克蘭團體」或「個人行為」。
地緣政治震盪與各方反應:德國的困境與混合戰爭的新範式
隨著北溪爆炸案真相的逐步浮現,其地緣政治影響正在顯現,並給相關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德國政府的政治困境: 面對不斷浮現的確鑿證據,德國政府發現自己處於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據報導,德國正面臨「棘手的政治問題」,總理府「傾向於表現得好像這只是一起聞所未聞的破壞行為」。這是因為,承認烏克蘭官方參與了對歐洲關鍵能源基礎設施的破壞,將「不符合當下的政治圖景」。在俄烏衝突中,德國是烏克蘭的重要支持者,公開指責烏克蘭將嚴重衝擊兩國關係,並可能引發歐洲內部的政治風暴。德國如何在維護法治、追究真相的同時,平衡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俄羅斯要求真相披露: 俄羅斯常駐聯合國第一副代表波利揚斯基表示,德國掌握的信息比披露的要多,希望德方不要掩蓋真相。俄方認為歐洲主導的調查正朝錯誤方向發展,目的是「將罪責從真正的幕後黑手身上轉移開」。隨著更多證據浮現,俄羅斯將更有理由要求國際社會對此事件進行徹底調查,並可能利用此事在國際舞台上對西方施加壓力。
「可信否認」策略的徹底失敗: 北溪案最初被西方媒體歸因於「親烏克蘭團體」,試圖維持一種「可信否認」(plausible deniability)的敘事空間,即行動具備一定的模糊性,使得責任方可以否認與其相關。然而,隨著七人突擊隊的軍情背景、「假名真護照」、外交車輛掩護等一系列鐵證的浮現,這種否認空間已經徹底崩塌。這表明在現代技術偵查和國際合作下,國家級的秘密行動越來越難以完全隱藏。
現代混合戰爭的新範式: 北溪爆炸案揭示了現代混合戰爭的核心特徵和巨大威脅。僅由7名高度專業的人員組成的團隊,成功癱瘓了連接兩大洲的重要能源動脈,其戰略影響遠超傳統軍事行動。這種模式的危險性在於:
- 成本相對較低: 相較於大規模軍事打擊,小規模特種行動的資源投入相對較少。
- 政治風險相對可控: 在「可信否認」的掩護下,國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直接的政治或軍事報復。
- 戰略破壞力巨大: 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精確打擊,能夠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社會恐慌和地緣政治影響。
這種「小團隊大影響」的混合戰爭模式,對國際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其可複製性和難以歸因性,使得傳統的威懾和防範機制面臨嚴峻考驗。各國將不得不重新評估其關鍵基礎設施的脆弱性,並思考如何應對這種非傳統的安全威脅。
從海底謎團到地緣政治重構的未來影響
隨著北溪爆炸案七名烏克蘭籍突擊隊成員身份全貌曝光,以及國家支持鐵證的層層浮現,這起「冷戰後最神秘的破壞行動」已從一個技術謎團,演變為地緣政治格局重構的催化劑。從「仙女座號」上的DNA樣本,到外交車輛掩護的邊境監控,從「假名真護照」的官方簽發,到美國情報部門的事前警告,一個完整的證據鏈條不僅揭示了行動的專業性和組織性,更重要的是暴露了現代混合戰爭中國家責任與個人行為界線的徹底模糊。
波蘭逮捕關鍵嫌犯弗拉迪米爾,是這場漫長調查中的一個里程碑。他的被捕,以及此前庫茲涅佐夫的引渡程序,將為德國檢方提供更多直接的證人證詞和證據,使案件的審理進入實質性階段。然而,案件的最終處理方式,將遠不止於司法層面。它將為未來類似複雜國際事件的處理提供重要先例,也將深刻影響國際社會對混合威脅的認知和應對策略。
如何在維護國際法、追究責任的同時,處理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將是一個長期挑戰。這起案件的最終裁決和國際社會的反應,不僅將考驗各國的政治智慧與外交手腕,更將對歐洲的能源安全、北約內部的團結、以及俄烏衝突的未來走向產生深遠影響。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對真相的追求和對複雜性的深度理解,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為它不僅關乎單一事件的處理,更關乎國際秩序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