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族人現身台鐵月台,向「鏟子超人」鞠躬道謝。(圖片來源:中央社/張祈攝)
【看中國2025年10月3日訊】花蓮光復鄉日前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洪水與泥沙傾瀉而下,嚴重災情造成多處民宅淹沒。災後短短一天,全台各地逾3萬名志工自發進入災區,帶著鏟子、雨鞋與手套投入清理,被稱為「鏟子超人」。這股動員不僅震撼國內社會,更引來國際媒體版面的關注,英國《衛報》報導,形容台灣展現了罕見的公民力量。
全民動員 齊聚災區
來自不同背景的志工湧入花蓮,包括大學生、健身愛好者、退休人士、宗教團體、外籍移工與親子家庭等,全都化身「鏟子超人」。有人凌晨搭夜車趕到現場,有人自掏腰包購買工具,許多人第一次進入災區就全身泥濘,只為協助災民儘快恢復生活。來自台中的陳姓青年表示:「看到新聞後就決定馬上出發,不想只是坐在家裡看電視。」
連假首日超過3萬名志工從外地直奔災區救災,「鏟子超人」大軍的規模震驚英國媒體,《衛報》以「健身族、僧侶與退休者:數千人湧入台灣小鎮救災」為題,形容這些志工是「鏟子超人(shovel supermen)」報導這場自發救災潮。
報導中提及滿載志工的火車抵達光復時,人群不斷高喊「加油」,互相鼓勵。還特別強調志工人數是當地往年人口的四倍,台鐵甚至加開班次運輸。關注到民間力量在第一時間進入災區,甚至早於官方救援。
來自各地的「鏟子超人」9月30日在花蓮光復地區協助災民清理家園。(圖片來源:中央社)
不過,龐大的清理行動也伴隨風險。滿地玻璃碎片與生鏽鐵釘,讓受傷案例頻傳。慈濟醫院統計,自9月24日至28日,已處理502名外傷患者。衛生單位緊急調度破傷風疫苗,並呼籲志工應穿戴防護裝備,以避免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等疾病。
許多居民對志工表達感謝,認為「陌生人比政府更快出現在眼前」,備感溫暖,但也有聲音批評「撤離」與「警戒措施」不足,尤其對高齡與行動不便者的照護不夠周延,凸顯制度仍待加強。
陸軍也在「中華民國陸軍」臉書粉絲專頁發布「義無反顧的動力」短影音,擷取社群平台threads有關民眾對國軍的讚揚與記錄國軍救災的過程,以及民眾在光復車站歡送完成任務的國軍官兵剪影,並以字幕提到「你們的支持鼓勵,就是我們義無反顧的動力」。
災後現場一片忙碌,推土車與人力並行,汗水與泥水交織。當志工接力把一桶桶泥漿往外搬運時,不少災民忍不住落淚。一名受災居民說:「房子雖然還在,但心裡差點撐不下去,看到這麼多人願意幫忙,覺得台灣還有希望。」
這股志工熱潮在台灣社會掀起熱烈迴響,被視為公民力量展現,也讓國際看見台灣民間的團結。然而專家提醒,志工多為短期投入,真正的挑戰是後續的長期清理與重建。如何將這股民間力量延續下去,並確保資源持續到位,將考驗政府與社會的災後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