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六行書」柳公權〈蒙詔帖〉是一封信札,但真偽成謎。(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說到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大家腦中浮現的可能都是結構嚴謹、端正瘦勁的「柳體」,與顏真卿筆畫飽滿、雄渾肥壯的字體恰恰相反,故有「顏筋柳骨」之說。「天下第六行書」——柳公權〈蒙詔帖〉的風格卻出人意料,據說是他寫的一封信札,但真偽成謎。
柳公權個性耿直,為人處事深具儒家風範。(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筆諫」唐穆宗:用筆在心 心正則筆正
柳公權(公元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出身官宦世家,幼年好學,善辭賦,性曉音律。早年學習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等人之筆法,又遍閱各家書法,博採眾長,自成一家。
柳公權29歲時進士及第,在地方上擔任一個小官吏,久不升遷。40多歲時入京奏事,因書藝精湛被唐穆宗召見,封右拾遺,擔任翰林院侍書學士(朝廷書法教師)。唐穆宗是個懦弱無能、沉迷享樂的皇帝,而柳公權家教嚴謹,個性耿直,自小接受《柳氏家訓》中「德行」的教誨,為人處事深具儒家風範。
有一回,唐穆宗問柳公權如何才能寫好書法?柳公權回答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唐穆宗一聽,臉色大變。柳公權說的雖是學書正理,但唐穆宗聽出柳公權在「筆諫」,言外之意是挖苦他心不正,所以字寫不好。此後,柳公權在穆宗時期飽受冷落。而「心正」才能「筆正」之說一直流傳後世,成為評論書法優劣的標準之一。
柳字一字值千金 盛名遠播國外
柳公權在唐敬宗、唐文宗時,也長期擔任侍書,但未受重用。直到50多歲時,方才迎來人生最大的轉捩點。此時,唐文宗對朝中宦官勢力坐大深感憂慮,數次試圖扳倒宦官都以失敗告終,心情頹喪愁苦,於是經常召柳公權入宮侍講詩文、書法。學識淵博、書法超群的柳公權深得唐文宗器重,不斷升遷封爵,地位顯赫。
某日,唐文宗與群臣唱和,作夏日聯句。唐文宗作「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當時有數位學士接後面兩句,唯獨柳公權所作「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深得唐文宗讚賞。唐文宗一時興起,還命柳公權將此首君臣合作的詩句題於宮殿牆壁上,對此讚歎不已:「即使鍾繇、王羲之再世,也不可能超越了。」
柳公權的人品、書品皆貴重當世,民間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公卿王侯們也對柳公權的書法推崇備至,爭相以重金禮聘他書寫碑文,蔚為風尚。甚至為先人立碑時,如果得不到柳書,還會被親友、鄰人譏諷為不孝。
更誇張的是,據《舊唐書》記載:「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柳公權的書法盛名遠播到國外,連看不懂中國字的外邦人士都來湊熱鬧,慕名購買。柳公權一生臣事7位皇帝,享高壽88歲,追贈太子太師。
柳公權唯一可確信的墨跡——〈送梨帖題跋〉。(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柳公權之楷書嚴正端莊 樸質敦厚
柳公權將全部精力都投注於書法上。長期錘鍊下擅長各體,尤以楷書最著名。「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中,「柳體」以結體嚴謹、清健遒勁、筆力挺拔為特色。
楷書在各種字體中是最規矩的,柳公權亦為集唐楷之大成者。所謂「學書要先學做人」、「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柳公權的楷書嚴正端莊、樸質敦厚、骨力遒健,筆勢內收外拓,動態強烈,反映出其人的氣質、胸襟和人品修養。
同時,柳字又吸取北碑方筆字的特色,稜角分明,點畫利索。唐代「詩聖」杜甫非常推崇柳公權瘦硬的書風,讚譽為「書貴瘦硬方通神」。後世許多學書法者以柳字為楷模。
柳公權的傳世楷書碑刻很多,代表作有〈金剛經刻石〉、〈玄祕塔碑〉、〈神策軍碑〉等,其中,〈玄祕塔碑〉是公認學習楷書最佳範本之一;行草書多為書信,有〈伏審〉、〈十六日〉、〈辱向帖〉等;墨跡則有〈蒙詔帖〉、〈送梨帖題跋〉。唯一可確信的墨跡是〈送梨帖題跋〉。
〈蒙詔帖〉筆力縱橫、氣勢雄強、跌宕生姿,精彩絕倫。(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稱〈蒙詔帖〉——「險中生態,力度右軍」。(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蒙詔帖〉氣勢雄強 精彩絕倫
柳公權之〈蒙詔帖〉又名〈翰林帖〉,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寫於白麻紙上。高26.8公分,長57.4公分;全文7行,27字:「公權蒙詔出守翰林。職在閑冷。親情囑託。誰肯響應。深察感幸。公權呈。」內容是告訴對方,自己已經年老體衰,能力有限。雖然擔任個閒官職位,但卻無法為別人辦什麼大事,還請諒解他的難處。
〈蒙詔帖〉筆力縱橫、氣勢雄強、跌宕生姿,精彩絕倫。第一行「公權蒙」三字特別碩大,筆墨濃重;接下來三行沉勁蒼逸,曲折連環;末三行字體趨小,瘦勁流暢,一氣呵成。通篇用筆剛柔並濟,或方或圓、有骨有肉;墨色濃淡有致,極具層次變化;行間大小錯落,游絲靈動,豪氣縱橫。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乾隆皇帝稱其「險中生態,力度右軍」。
〈蒙詔帖〉作者千古無解 真偽成謎
依文意推測,書寫〈蒙詔帖〉時,柳公權任職於翰林院侍書學士。後世有學者認為帖中「出守翰林」在文辭上並不符合當時居官者職守之稱謂,而前四行用筆雄暢,結體穩妥,後幾行的筆力漸瘦薄,結字亦較鬆散,且末行「權」字的筆畫似不成結構,和柳公權一貫遒媚勁健的書風有別,乃推論為宋人仿本。
也有學者考證,柳公權文中稱「職在閑冷」,是因他覺得翰林院侍書學士無足輕重,不能施展政治抱負,故「出守翰林」只是說自己出來擔任翰林院的官職而已。「出守」是官場通稱,歷來也普遍使用,不能因此說是偽作。且此帖是柳公權44歲,正值書法創作顛峰期所寫,氣勢磅礡,暢快淋漓,不僅是柳書的結構,也堪稱唐代行書中的典範。
〈蒙詔帖〉究竟是不是柳公權所寫?以上兩種說法皆有其本,答案只有一個,卻千古無解。一幅脆弱的墨跡能留存至今,想必經歷過許多波折、磨難,需要很大的幸運與福分,才能代代傳承。即使不是柳書,也是位書法高手的傑作。我想,後人就只管欣賞、讚歎此帖吧!真偽之謎,不妨讓它隨風而去。
(轉載自《看雜誌》第2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