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晉升親自晉升的上將中大約三分之一被調查(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看中國2025年10月18日訊】中共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張曉剛大校10月17日下午,發布的「涉軍問題」消息顯示,何衛東等九名上將為四中全會「殉葬」,中共為四中全會十五五主題「傾家蕩產」,卻昭示了「宇內承平氖像開」的大意象。
據報導用語:中共軍委副主席何衛東等9人「嚴重違反黨的紀律涉嫌嚴重職務犯罪,數額特別巨大、性質極為嚴重、影響極其惡劣」,相似於中共法律對死刑犯的判詞,這也是政治定性最高的邪教教規用語。也就是說,何衛東等九人的嚴重職務犯罪,在數額巨大的框框內,九名上將具有相同的「屬性」,至於是否反習而被囹圄,還是只能留待絕密文件解密的那一天。
好多上將一次性被處理,在任軍委副主席被調查,是中共文革之後的首次,說是共軍新文革也絕不誇張。
共軍目前現役上將到底有多少人,並無權威數據公布,各類媒體披露,都在在35名左右,但微博有網友稱,現役上將有38人。根據中共十四屆人大罷免的上將代表統計結果來看,包括丁來杭上將(曾任空軍司令員)、李玉超上將(曾任火箭軍司令員),周亞寧上將(曾任火箭軍司令員),李尚福上將(曾任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國防部部長,已被取消陸軍上將軍銜),中央軍委委員、軍委政治工作部原主任苗華上將,武警部隊原司令員王春寧上將;一共6名,再加上17日被「雙開」的另外7名上將: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軍委政治工作部原常務副主任何宏軍,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原常務副主任王秀斌,東部戰區原司令員林向陽、陸軍原政委秦樹桐、海軍原政委袁華智、火箭軍原司令員王厚斌,合計13名上將被調查。
共軍現役上將38名的說法來自網友,但並無官方數據版本(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換句話說,上將中的34.2%是「壞分子」,接近三分之一的反習或腐敗分子,曾經協助習近平執政,助紂為虐或叛變。
外界早已見慣不驚——在專制獨裁體制內,執迷不悟,有好果子吃,但最終都有悲催的下場,而覺醒者反抗,同樣會遭遇慘烈。
我們還是要猜測,他們中會不會就有反習的先驅,儼然「倒習未半而中道崩殂」。
中共四中全會前,中南海的內部博弈一度達到炙熱程度,即便不是捕風捉影,也能尋覓到蛛絲馬跡,挖掘諸多端倪,從而得出正確邏輯結論:四中全會會出現一個諸如罷黜胡耀邦、趙紫陽類似的全會。
然而,中共政治的黑暗,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獨裁政權的本質是被邪教教規制約的,要動習近平,總得有「操盤手」。我們在前面多次敘述過,無論四人幫倒臺、華國鋒中途遇險、胡耀邦「引咎辭職」、趙紫陽被莫須有罷黜,背後都是槍桿子的持有者要挾的結果。沒有軍權的元老要起勢,需要一個載體。不然,根本無法實際操作。
不幸的是,唯一能夠以標桿照影的,新華社6月30公布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在政治局會議上審議並通過之後就消失了。這是唯一能夠運作中共最高權力變動的「法外機構」,但卻成為一個複製粘貼曾經控制最高權力機構的「中顧委」的失敗案例。
關於落馬將領的一些數據,包括上將、中將、少將,數據不一定準確(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該條例的「流產」狀態或者爛尾,暗示高層博弈平息了——本來打算名正言順的以黨的民主集中制殺死獨裁者的代號「D-X30」行動,就此終結,這是比喻。
也所以,目前只是善後。在「善後欽定」中,迫於輿論壓力,提前拋出何衛東等九名上將其實還是為了讓四中全會的主題不被淡化,起到強化十五五規劃審議主題的作用。
那麼,外界期盼的四中全會「人事問題」,就此已經邊緣化,四中全會只不過走程序,假裝但強迫中央委員認定,一切都在邪教框架中進行。至於可能的增補中央委員(順次由候補委員遞補),以及增補政治局委員,軍委委員,顯示狗咬狗的成果,不過是官場遊戲,早已令人乏味。
好在,這一次的大規模清洗成果的頒布,以及送出的四中全會「盛況依舊」,反倒十分貼合「宇內承平氖像開」的《推背圖》預言——只有到這個時候,新時代的異象或預言才會開始顯現。極盛轉衰,福兮禍所伏。
其實,邵雍梅花詩給出的鏡像還有些「顛扑不破」的味道,那就是,「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而唐朝高僧黃檗禪師之言,「棺蓋定,功罪分,莽莽海宇見承平……」也將「成讖」。
中共的大變局,人不能「殺死」習近平,但天意難為——「千人所指,無病而死」是一種情況,昏君駕崩,天下大治是歷史規律。
推背圖第十八像頌曰中有:「宇內承平氖像開」一句(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直接分析目前狀況,並解析以上說法的,是一個名為「五臺僧人」的帖文,文中既有印證,又有先賢般的推論——
該帖文稱,習近平將死於「赤馬紅羊劫」。
而這個劫數應和關於73、84的說法——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73歲虛歲仙逝;亞聖孟子虛歲84離開塵世,因而民間認為聖人也活不過這兩個年齡段,何況附體之人?中共黨魁毛澤東,更是沒能獲得殊榮,閻王不請自己去,死在虛歲83那年。
更關鍵的是,諸多最新預言指向2026年,2026年習近平73歲,會否「閻王不請自己去」?我們明天再來探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看法)